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巖畫與江水:左江流域獨特的巖畫遺址類型

2017-01-10 01:35:26張亞莎
歌海 2016年6期

●張亞莎

巖畫與江水:左江流域獨特的巖畫遺址類型

●張亞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山川地貌與經濟環境是當地文化歷史培育的環境基礎。研究花山巖畫的獨特性,勢必先要從這一方水土說起。左江流域巖畫作為巖畫遺產存在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其所有巖畫存在地點在地理地貌上的高度統一。試想,一個巖畫密集分布的區域,80余個巖畫地點其存在位置及地理地貌幾乎完全一致,可以說是整個世界巖畫寶庫中絕無僅有或非常稀有的,而這背后所反映的是巖畫文化對于左江流域這一特殊環境的高度依賴。

一、巖畫地點與日常生活聚落遺址的關系

世界上確實有不少巖畫區內的眾多巖畫點在選址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國北方巖畫系統內,巖畫地點大都位于山溝崖壁,這些溝內巖壁的朝向、高度及巖畫所在位置也相對比較一致。通常一片丘陵或一段山脈的數個巖畫點,地貌地形有相似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因此在巖畫調查時,調查者一般也都會對巖畫朝向、巖畫點地貌、巖畫所刻或所畫高度等指標有所記錄,試圖從中尋找到某些規律性。但是,研究者們通常也會遺憾地發現,這種規律性的東西并不太多,一個地區出現的若干個巖畫點,它們的圖像風格或表現內容,可能相對一致,但巖畫遺存所在的地貌或位置,卻并不太相同,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差別,有時差別還挺大。事實上,高度統一的巖畫地點選擇,在早期人類的巖畫世界里,很難做到,原因很簡單,即使是今天,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也只能依附自然、利用自然,而不可能創造自然,何況早期人類對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此強烈,他們只能選擇利用自然本身的原態。也正因為如此,左江流域巖畫地點在地理環境與地貌上的高度一致便成為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也是我們格外關注的理由。

應該說,大部分巖畫所在地的地貌都會有些不同凡響的地方。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巖畫研究者,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巖畫勘察與研究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巖畫點地貌的特殊性可能與巖畫所在地本身可能擁有某種特殊的“靈性”或“神性”相關。愈來愈多的研究者強調在巖畫圖像與巖畫地點之間尋找神秘聯系,認為必須在巖畫點選址的勘察上下足工夫:勘察巖畫遺址對地貌的全面觀測,地貌特征的現場描述與記錄,地理環境三維立體復原,巖畫拍攝時不同角度的變換以確定巖畫制作者原本站立位置的推測,等等,都是巖畫圖像研究的基礎環節。

絕大多數巖畫作為地表文化遺存,通常都是一種相對孤立的存在方式,即便附近有一些考古文化遺址,彼此的關系也很難真正建立,更何況不少巖畫遺址周圍并沒有居住或墓葬遺址。相當多的巖畫遺址,實際上是在遠離人們日常生活或埋葬的地方,巖畫遺址不在日常生活區域,可能是因為群眾性祭祀的需要,巖畫制作場所大多會選在一些山口、河灘的開闊地,還有的則在巨石林立的神圣地點,這些地點通常遠離族群日常生活的區域。筆者在考察北美印第安巖畫遺址時也發現類似現象,一些早期印第安人的巖畫點距離村落遺址相當遠,而被選為巖畫點的地方不是巖石巨大或奇特,便是山勢極為險峻,顯然這樣的地方應當具有某種神奇性質。當然不排除有些巖畫點可能與日常起居的村落重疊,這樣的巖畫圖案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某種符號或標識,有的則明顯與生活中的神靈崇拜有關。今天,我們已經意識到巖畫遺址實際上與常見的早期居址或墓葬等考古文化遺址不同的地方,是其目的與功能的特殊性,它們往往是某些族群早期宗教活動的特殊場所,抑或是某些族群特有的標識或符號文化。

當然,巖畫遺產作為地表文化遺存,它們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種孤立的存在,但實際上一定是某些早期族群社會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與它們密切相關的一定還包括了日常聚落與葬俗等方面的內容。如果不能讓巖畫與居址、經濟模式與埋葬習俗等物質文化生活建立起聯系,巖畫功能與意義的探尋便缺乏根據,因此建立起這樣的關系,一直是巖畫研究努力的方向。只是通常在巖畫遺址周圍很難尋找到史前或早期的考古文化遺址,尤其是居住的聚落遺址,左江流域巖畫地點周圍的情形也是如此。左江流域的巖畫點在其存在地理位置以及地質地貌上有很多相似處。首先,這些巖畫點的周圍很少有民居村落,甚至沒有人居住(見圖1),至少當代如此。不少巖畫考察者與研究者都注意到,左江流域有巖畫的地方并不適合人們居住。當然,這一點基本上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巖畫點的共同特征。

圖1 左江流域巖畫地點周圍很少有居民村落

空間或場域的寬闊常常是巖畫地點的另一個特點,即使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巖畫,也是一種“深洞”類型,洞穴內部空間很大,足以提供人們活動的場域;而中國新疆與內蒙古西部的“淺洞”巖畫地點,洞穴本身雖然很小,但洞穴面對著很大的空曠地。研究者發現,巖畫點所在位置往往是一些開闊的山前地帶或寬敞的草灘上出現突兀的巨大巖石堆的地方,還有的在巨大的巖石緩坡上,對面或四周有山,這樣的地貌通常都很開闊。大多數巖畫點的選擇適合大規模人群活動可能是一個重要條件,但是這樣的地方往往并不適合人們居住,風大、日曬、雨淋、雷擊等,完全沒有遮蔽處。

巖畫地點的這種地貌特征,與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并主要流行于青銅時代的巨石文化遺跡,似乎有很大的相似性①Donna L.Gillette,Mavis Greer,Michele Helene Hayward,William Breen Murray:Rock Art and Sacred Landscapes,New York:Springer,2014.。無論是地中海,還是大西洋沿岸的巨石建筑遺址,主要位于草灘原野這類開闊地,學者發現它們的主要類型有三:一是墓葬;二是列石或巨石陣;三是神廟。三者功能不同,卻同樣都具有開放性,目的是提供開闊場域以便人們舉行群眾性的聚會或活動。它們雖然功能與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不屬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因此這類遺址通常都與早期人們居住地距離較遠。巖畫地點的選擇,與這類巨石文化遺跡有相當大的一致性。早期巖畫制作的功能大多與社會群體的祭祀活動有關,而真正群眾性的祭祀活動通常會選擇一些當地人民認定是具有“通神”性質的地點,這種地點,首先它在地形地貌上還應該具有某些特殊性,即所謂的圣地或神域②Umberto Sansoni:The Shamanic-ecstatic Hypothesis for the Alpine Rock Art of Valcamonica,Edited by Elvira Eevr Djaltchinova-Malec:Art And Shamanhood,Polish Institute of World Art Studies&Tako Publishing House Budapest-Warsaw-Torun,2014,pp.9-11.;其次這類地方還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場域空間以供較多人活動;再次從巖畫角度看,合適的巖壁或石壁的選擇,即“畫布”的選擇同樣很重要。因此,巖畫地點的選擇通常會距離人們日常生活區域較遠,這大抵也是為什么巖畫遺址總顯得孤立,很難與周圍的其他文化遺址建立起關系。

圖2 圖片的左側是寧明花山巖畫地點,它不僅面朝向江水,而且對岸還有平坦的臺地

左江流域的巖畫大部分集中在江河兩岸(見圖2)。在廣闊的江面行船時常常可以看到被裝飾在崖面的巖畫。這就意味著左江巖畫不僅處在一個開闊的地方,而且從遠處合適的地方可以被看到。當時在左江流域活動的族群選擇江邊的山面作為涂繪地點,一定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太陽的光線、周圍的景觀、環境音效反映出作畫地點的某種特殊性。自古以來,當地人對這里崖壁上的人物繪畫,多用“仙人影”、“仙山”、“仙巖”、“仙女”、“鬼影”等稱謂,也給予這些巖畫一種神秘飄渺、恍若莫測的印象。這種現象我們在最早記載寧明花山巖畫的古籍中也可發現。南宋人李石編著《續博物志》卷八中云:“二廣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①〔南宋〕李石:《續博物志》,成都:巴蜀出版社,1991年版。清代中期嘉慶年間編撰的《廣西通志》卷一百零五中記:“新寧州東南三十里有畫山,山巖上有‘仙人形’。”清代編修《新寧州志》記載:“畫山在城東二十里舊村莊,常現靈異,有仙跡云。”可見人們都認為這是神圣的地方,崖壁上的圖案還帶有某種飄忽不定的“仙氣”。

二、左江巖畫地點選擇上的特殊性

如果一個地區巖畫點的數量本身有限,三三兩兩的巖畫點,彼此距離很遠,巖畫點巖畫個體圖像的數量也不多,三三兩兩的圖像,稀稀落落地存在于山間,那么,無論是巖畫圖像本身,還是巖畫點所在位置,都很難讓人們有更多的聯想,抑或說這些零星或散亂的信息很難提供給人們更多的信息。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難能可貴之處恰恰在于它在局部地區分布密集,圖像數量龐大,且巖畫地點的地理地貌非常相似。據最新統計②根據廣西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已發現的左江巖畫點已達81個。左江巖畫主要分布在崇左市的扶綏縣、左江州(原崇左縣)、龍州縣、寧明縣、大新縣。巖畫點沿著左江形成巖畫分布區。最西邊地點是龍州縣巖拱山(東經106°48′40″,北緯22°14′16″),最東為扶綏縣仙人山(東經107°56′4″,北緯22°43′ 29″),最南為寧明縣珠山第一地點(東經107°2′47″,北緯22°11′15″),最北為大新縣畫山(東經107°4 5′10″,北緯22°11′15″)③覃圣敏等:《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頁。。綿延200多公里的范圍內,分成五個巖畫區域,分布著81個巖畫點、189處巖畫,合計5000余個圖像,其巖畫點的分布在局部地區內已經算得上是比較密集的,而這81個巖畫點內的許多處巖畫所在地,其地貌特征又如此相似,自然會引起人們強烈的關注。

這種高度的相似性表現為:一、大多數臨江巖畫點位于臨江處的江水拐彎處;二、所有巖畫地點都是在一處喀斯特地貌中的峰叢巖壁,且絕大部分巖畫都被繪制在臨江的巖壁之上;三、繪制巖畫的崖壁全部為灰黃色的石灰巖崖壁;四、相當部分繪制巖畫的地點附近有巖洞或巖石縫隙;五、絕大多數巖畫繪制的位置很高,并不適合人們在近處觀看。

由此看,廣西左江流域巖畫地點的突出特點,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巖畫地點與水的關系,其所在位置以臨江與臨江拐彎處為主;二是巖畫地點與一種特殊的山崖地貌相關,即與當地的喀斯特峰叢(石灰巖)崖壁相關;三是巖畫所繪制的高度,其位置之高而不適宜近距離觀看巖畫的全貌。

然而,廣西左江流域巖畫點在選址上最首要也是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與左江這條河流有著某種特殊的關系。有人說左江巖畫是一種江水巖畫,確實是點明了左江流域巖畫的基本特點。但如果僅僅因為左江巖畫是一種與江水有關的巖畫類型,這也并非只有左江地區巖畫才獨有的特點,因為中國境內還有其他流域的巖畫,也同樣屬于江河巖畫,尤其在中國的西南地區,這種現象并不特殊。20世紀90年代發現的云南金沙江巖畫也是分布于金沙江兩岸的巖畫遺存類型,另外2009年發現的湖北巴東縣天子崖巖畫也與長江支流有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西南地區一些巖畫點,今天可能離河水比較遠,但早期卻也是位于古河道旁,貴州地區不少巖畫點的分布也顯然與當地的河流有關,例如貞豐巖畫點,現在那里雖然已經沒有河流,但古河道的印跡十分清楚。自古以來,人類居住與水的關系極為密切,早期人類選址,通常都首先會考慮到傍水而居,因此僅以巖畫選址在水邊,似乎還不足以反映出左江巖畫地點的獨特性。

三、左江巖畫與江水的關系

幾乎所有研究廣西左江花山巖畫的研究者都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左江流域的巖畫地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巖畫地點不同,幾乎絕大多數的左江巖畫都被繪制在臨江懸崖的崖壁上,崖壁對面是滔滔不絕的江水。

研究者普遍注意到左江流域巖畫的畫面石壁多朝向南面,也有朝向東或西面,但沒有朝向正北者。研究者認為,這與當地壯族居民約定俗成的居屋朝向相一致,說明當時人們對于作畫崖壁不僅在顏色方面,而且對于崖壁的朝向乃至所處位置,都是有選擇的,并可能賦予其中某種神秘觀念①覃彩鑾、喻如玉、覃圣敏:《左江崖壁畫藝術尋蹤》,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圖3 左江崖壁巖畫通常都面朝向江水

巖畫的畫面大部分朝南或基本朝南,自然是與陽光有關,意味著通過巖畫的崖面可能在陽光下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由寧明縣花山巖畫保存環境可知,雖然其日照時間較北方短些,但巖畫畫面在每天的12點以后會受到陽光的直射,與洞窟巖畫相比,類似于左江流域這樣的崖壁巖畫(見圖3),會經常接觸到陽光②黃亞琪:《廣西左江流域巖畫蹲踞式人形符號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博士論文文庫,2012年版。。目前國際巖畫界也有提出一個光線分類法,即全球巖畫從光線角度看,可分為全日光、半日光與無日光三大類型。在所有的巖畫存在類型中,洞穴巖畫完全沒有日照條件,巖廈類型巖畫屬于半日光類型;而崖壁與大石巖畫有充分的日照條件③保羅.G.巴恩:《冰河時代的露天巖畫:超乎意料與難以接受——學界對于舊石器時代露天巖畫的認知史》(張亞莎譯),載《巖畫研究》(2015中國巖畫青年論壇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69-370頁。,而后兩者的區別在于大石巖畫通常畫面朝上,直接日照條件下反而不利于巖畫的觀看。長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調查巖畫的考古學家蓋山林曾感嘆說,那些刻畫在石叢巖盤上的巖畫,只有在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抑或是陰雨薄云的天氣,才真正能夠看清楚,也就是說,只有日光斜射在巖石表面上,你再去看那片巖面,平時看不到的巖畫圖像就仿佛自己從巖石蹦出來似的,一個個地清晰地浮現出來。西藏藏北高原上的加林山巖畫被當地牧民稱作“神畫”,就是基于這個道理。牧民們說,這些圖像不是什么時候都能看到,它們是石頭中的精靈,只有在特定的時刻才能看到,有幸看到的巖畫圖像者,一定是神所賜予的。因而,能夠利用陽光條件觀看巖畫者,大抵只有崖壁巖畫這一種類型,而這種類型的巖畫,研究者們發現通常都會面向南或東,朝北的巖畫數量極少(只有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條件下)。也就是說,巖畫朝南或朝東在崖壁巖畫類型中應該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筆者以為,在廣西這樣一個熱帶濕熱氣候條件下的地區,陽光或日照本身可能并不是一個特別為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氣候因素,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學者認為,炎熱的中國南方不太可能是“日神崇拜”神話流行的區域。廣西壯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主神是雷神或龍神,也證實這一區域的人們崇拜的自然神靈,屬于水神系統。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左右江流域是一個河流分布密集的區域,年降雨量也在1000毫升以上,這里絕對不應該是一個缺水地區,但為什么在壯族的神話傳說系統中,雷神、龍神(蛟龍)才是最重要的大神?

廣西考古發掘材料證實,至少廣西中西部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起便是靠水尤其是依賴于江河的貝丘文化占據其經濟主導地位。廣西考古學界認為,貝丘遺址、大石鏟文化與巖洞葬文化,這三者是廣西中西部地區包括左右江流域在內的土著文化傳統系列①李珍:《貝丘、大石鏟、巖洞葬——南寧及其附近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與演變》,載《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1年第7期。。但在這三種類型的文化里,只有貝丘遺址明確顯示為當地經濟生計方式,大石鏟文化只能作為一種相對單純的祭祀文化遺存看待,至于巖洞葬文化則是一種葬式遺址,也就是說,至少后兩者都不能直接證實其文化背后的經濟模式就一定是稻作農業生產。應該說,整個流行于廣西西南部新石器時代的貝丘文化遺址類型(桂南系統),清楚地反映出早期廣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生計模式,是一種對淡水河流依賴程度相當之高且非常明確屬于采集狩獵的經濟方式,這種經濟模式本身便決定了人類對江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強烈依賴性。

四、左江流域史前貝丘遺址與巖畫的關系

無獨有偶,除了巖畫地點外,在左江流域與江水保持著非常密切關系的還有一類遺址,那就是被考古學家認定為屬于廣西新石器時代土著考古文化一支的貝丘遺址。為了配合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尤其為了彌補左江地區巖畫周邊考古學文化研究的空白,增強左江巖畫價值信息來源的真實度與可信度,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與文物局專門組織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并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南寧市博物館、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在崇左各縣區文物部門的直接幫助下,組成了20余人的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與試掘組,于2013年的8月~12月在龍州、寧明、江州、扶綏等地展開為期4個多月的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與試掘工作,對左江兩岸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重點復查了沿江巖畫點70余處,走訪周邊洞穴、谷地、臺地以及河流交匯處階地共200余處,復核和發現25個遺址。這25個遺址除1處為漢代城址外,其余24處遺址均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貝丘遺址占20個,占全部調查遺址的80%(占全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83.3%)②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左江流域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報告》,內部資料,2013年印刷。。

史前人類“擇地而居”,主要依靠當地地理自然條件生活,在居住選擇上一定選擇當時所處環境較其他環境優越的區域。廣西西南部的左右江流域與其東部的邕江流域(南寧一帶)北、南、西三面被低山丘陵所環抱,北面橫亙大明山,西部聳立著西大明山,南與東南則有四方嶺與十萬大山余脈,在地理上呈現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里河流縱橫,左江、右江、邕江穿流其間,武鳴河、良鳳江、八尺江、青龍江、鎮龍江、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麗江、明江等大小支流密布,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臺地、沖積平原、溶蝕平原為主,而靠西部的左右江流域則更多巖溶地貌。這里大部分地區都處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氣候濕熱。水域的豐富,溫熱的氣候,使得這里水產十分豐富,也為南方新石器時代特有的貝丘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形成條件。

貝丘遺址是廣西新石器時代的一種主要文化遺址,特別是分布在江河兩岸的貝丘遺址是我國內河淡水性貝丘遺址的代表,而左右江流域與邕江流域,尤其后者是廣西貝丘遺址的主要分布區域。貝丘遺址一般地處河流的拐彎處或大小河流交匯處,為河岸第一級階地,突出特點便是臨江。遺址的地層堆積以大量淡水性螺蚌殼和人類食用后丟棄的水、陸生動物遺骸為主(見圖4)。文化堆積層內文化內涵豐富,包含大量陶器、骨器和蚌器以及數量眾多的墓葬。

圖4 寶劍山A洞洞穴遺址地表堆積的螺殼

左江沿岸是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區,目前已發現的20余處貝丘遺址有經過科學發掘的有江西岸、敢造、何村、江邊、沖塘、舍巴、沉香角、寶劍山A洞洞穴(見圖5)、無名山等諸多遺址,代表著左江流域明確的區域特點。主要特征為“地層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殼,少量的水生、陸生動物遺骸,生產工具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為主,部分遺址出土的琢邊石器特色鮮明。蚌器數量較多,有的遺址雙肩蚌鏟精美,鋸齒刃蚌器很有特色。發現少量骨器,陶器使用很少,有的遺址甚至不見陶片”①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左江流域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報告》,內部資料,2013年印刷,第124頁、129頁。。

圖5 寶劍山A洞洞穴遺址采集的標本

左江流域巖畫周邊史前文化遺址有三種類型:一是臺地貝丘遺址類型,共5處,其中寧明1處、龍州3處、扶綏1處;二是巖廈貝丘遺址類型,共8處,其中江州2處、扶綏2處、龍州4處;三是數量相對較多的洞穴遺址,一共有11處,其中7處為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的研究結果讓考古工作者們意識到巖畫與這些早期遺址之間存在一種關聯性,而最突出的關聯性恰恰也是這些遺址與江水的關系;盡管現在還不能說左江沿岸發現的這些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與左江巖畫有什么直接關系,但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巖畫點選址與貝丘遺址地點的高度相似性;二是相當數量的貝丘遺址周邊都有巖畫分布的現象;三是這次考古調查在幾處貝丘遺址里發現了可能與制作巖畫顏料相關的紅色石料。

巖畫選址與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在選址原則的一致性,首先表現在其選址都在臨江尤其是臨江拐彎處。左江巖畫地點一般選擇在臨江峰林斷崖峭壁上,對作畫的巖壁有橫面平坦度、縱向傾斜度及顏色等方面的甄選。考古發掘材料也顯示左江流域史前人類的主要活動區域也選擇在靠山臨水的區域,這里水產生物豐富,方便當時的人類的食物集采與居住。貝丘遺址的文化面貌表明當時人類的經濟活動以采集并食用根莖類植物、軟體動物為主,狩獵陸地動物為輔。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這類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分布多是集中在巖畫地點附近的臺地與洞穴。調查統計顯示,25個遺址中90%以上周邊有巖畫分布,洞穴遺址距巖畫最短距離為1~50米左右,龍州棉江花山洞穴遺址的洞口距離西面的一組巖畫不過2米,渡船山洞穴遺址距離巖畫也是2米,寶劍山A洞洞穴遺址洞口左側15米處有巖畫,另外沉香角巖廈貝丘遺址上方僅10米處也有巖畫的分布。這一現象至少說明在巖畫地點附近很早便有人類居住或活動。

另外,2013年下半年的這次考古調查,還在龍州棉江花山洞穴遺址、沉香角巖廈貝丘遺址及下白雪巖畫地點等3處遺址地表采集到疑似巖畫原料的紅色軟石料,尤其是在位于沉香角巖畫點下方的沉香角巖廈貝丘遺址擾土層里也出土了幾塊紅色軟石料。此類石料呈赭紅色,質軟、輕,不經研磨就可在巖壁上畫出紅色線條與圖案,顏色與左江巖畫顏色類似,在巖石上的滲透效果較好,普通流水沖刷也不易掉色②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左江流域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報告》,內部資料,2013年印刷,第124頁、129頁。。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的微量元素分析儀器測試,這類石料含鐵成分很高,并含有鋇、錳、銀等其他元素。這些軟石料各微量元素比例如果與巖畫顏料的成分配比類似,那么,這類軟石料的發現將為左江巖畫顏料來源的研究提供實物材料。

迄今為止,所有的左江巖畫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左江巖畫與左江這條河流的密切關系,但巖畫與江水之間真正內在的精神關聯卻始終很難說清。筆者將左江沿岸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與左江巖畫地點聯系起來,并不意味著這兩者之間一定有直接關系,抑或說制作左江巖畫的人群就是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的居民們,而是希望尋找巖畫與江水之間,尤其是尋找制作巖畫族群與江水之間的神秘關系。巖畫地點與早期人類的貝丘遺址選址上的一致性,至少說明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在傳統上有著對江水的某種依賴性,這種依賴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的獲取,也包括了經濟或基本食物的獲取。

五、采集捕撈類型經濟模式與巖畫的關系

較多研究者傾向于認為稻作農業生產方式是左江巖畫產生的重要基礎,理由如下:一、左江流域今天的經濟生計方式是稻作農業,學術界也認為廣西稻作農業至少發生在距今4000年以前,這個歷史時段當然囊括了左江巖畫產生的年代(戰國至東漢)。二、左江巖畫與蛙崇拜有明確關系,而蛙崇拜這一民俗及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與“求雨”有關。《布洛陀傳》中有青蛙是天神雷公的兒子的傳說,大地干旱時,人們通過青蛙齊鳴向雷公傳達信息,雷公就會降雨。對于稻作農業而言,水是命脈,青蛙崇拜之所以廣泛流行于廣西民間,也是因為稻作農業的原因。三、左江巖畫的“臨水”特征中大抵也包含有“祭水”功能,其目的與“求雨”相關,“求雨”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為稻作農業服務的。四、左右江流域相當多的地名都有“那”字,“那”是稻田之意,凡以“那”命名的地名都應當屬于南方稻作農業文化圈。左江流域處于“那文化圈”的包圍之中,花山巖畫產生的經濟基礎自然應該是稻作農業。

但是,中國稻作農業區域并不限于廣西西南部,被冠以“那文化圈”的區域大抵從華南直到西南,但這些地區并不普遍地有巖畫這類遺存。也就是說,并非只要是稻作農業區域,就一定會有巖畫,或者說稻作農業是巖畫產生的必然條件。事實上,稻作農業可能在世界眾多經濟生態模式中,是距離巖畫培育環境相對較遠的一類,不僅如此,純粹的農業經濟類型同樣是世界眾多經濟生計模式中距離巖畫產生較遠的一類,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古代巖畫通常不發生在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類型的平原地區,長江黃河之間的這個中國最大的農業產糧區、東北三江大平原、太湖平原與珠江三角洲大平原,幾乎很難聽到發現巖畫的信息。

從全球巖畫分布的地形圖看,巖畫主要產生在這樣一些地區:首先是草原荒漠地帶,因此整個歐亞大草原是巖畫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中國的內蒙古、寧夏、新疆都屬于這個歐亞草原巖畫系統,當然,這個系統還包括更北亞的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更西部的中亞五國以及靠近地中海的阿塞拜江等國。我們稱這類巖畫為“草原巖畫”或“石巖畫”(因為草原與荒漠巖畫所在位置大都在草原上的巨石或石叢上,這類巖畫本質上屬于大石巖畫)。很顯然,這類巖畫發生地區在經濟模式上是以狩獵牧放為主的游牧經濟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與荒漠巖畫相關的還有一種沙漠巖畫,當然巖畫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發生在沙漠里,而是較多出現在沙漠周圍地區,例如中國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巖畫,其巖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夾擊的曼德拉山與雅布賴山上;另外北非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巖畫以及中東著名的以色列內蓋夫沙漠巖畫,至于沙特阿拉伯巖畫,其實也距離沙漠很近。這種沙漠巖畫環境與荒漠類巖畫的地理地貌非常接近,其實也屬于“石巖畫”類型,但這類巖畫還有一部分實際上是出現在這些地區的洞穴內的。相當多的洞穴巖畫屬于較早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巖畫往往都出現在那種“深洞”里,我們將這類巖畫稱作“洞巖畫”。無論是沙漠巖畫還是洞穴巖畫,其產生的經濟基礎都主要是采集與狩獵。

圖表 世界巖畫的經濟類型與考古年代

另外,山間河谷與丘陵山地是巖畫慣常的出現區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地貌環境中,大峽谷地區往往是巖畫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中國西南諸省區的巖畫往往都出現在這類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巖畫遺址通常都與山石崖壁相關,所以這類巖畫也多被稱作“山巖畫”,這類巖畫依托的經濟類型往往是采集、狩獵與山地農業的復合型經濟模式。

再次是海岸線與江邊,也是巖畫的高發地帶,尤其是海岸線。我們通常稱這類地區為“水巖畫”。這類巖畫遺址所在地的經濟環境顯然是航海與漁業。“水巖畫”不僅僅是巖畫地點的傍水性,更是指向一種靠水生存的生計方式,如果說,純粹的農業經濟可能是與古代巖畫關系最遠的一類經濟生計類型,而稻作農業也未必是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產生的真正條件;那么與之相反,早期人類的采集與水生物捕撈式的傍水生計方式,卻一直在巖畫界被認為是巖畫,尤其是涂繪類巖畫(rock paintings,petrography)產生的重要經濟基礎。從圖表可看出巖畫產生的經濟文化類型,以狩獵與采集兩大線索:其中狩獵經濟可以說貫徹始終(A→B→C發展序列),而采集(D、E)是另一條線索。采集又分山地與水邊兩大類型,傍水型采集便主要是對水生物的捕撈。這以后又發現出復合型經濟模式,所謂復合型經濟模式多是指采集、狩獵與粗放農業的混雜。當然,盡管純粹的農業經濟往往不是巖畫產生的“經濟基礎”,但到了青銅時代以后,巖畫除了在相對純粹的牧業或漁業地區發生之外,更多的則是出現在農牧結合或農漁結合區域,這已然成為一種規律①艾曼紐爾·阿納蒂:《藝術的起源》(法譯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張亞莎,女,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91色在线|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欧美中文一区|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高清成人| 中文字幕啪啪| 色AV色 综合网站|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黄色爱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久久熟女AV|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乱伦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99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99免费视频| 中文成人在线| 久久国产毛片| 日韩高清欧美| 在线免费a视频|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欧美性色综合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91国语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AV毛片| 免费激情网址|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红杏AV在线无码|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洲av毛片|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不卡在线看|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在线国产91|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无码一区18禁| 在线网站18禁| 欧美日韩理论|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色有码无码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