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斯才
電梯里遇一同事,禮貌性地寒暄道:“去哪兒?”答:“有點咳嗽,去打吊針。”“打什么?”“打頭孢。”猛然想起正在如火如荼競選美國總統的希拉里的“健康門”事件。九一一紀念大會上,希拉里因頭暈、身體失衡,被助手從會場抬走,頓時引起美國輿論對希拉里健康狀況的擔憂。希拉里的醫生出面說明情況:希拉里不過是因為感冒引發不適,9月9日被醫生診斷為肺炎,沒有按照醫生的要求“休息5天”,于是導致發生“狀況”。網上有醫生評論,如果在中國,早就使用抗生素了,“狀況”即不至于發生。但在美國,抗生素的使用被嚴格控制,一般感冒發燒乃至肺炎,是不使用抗生素的;而在中國,感冒有點咳嗽使用抗生素,已經習以為常。
從弗萊明1929年發表《論青霉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論文算起,抗生素與人類疾病的斗爭已歷87年。此間抗生素挽救的生命無可計數。在此之前,肺結核在中國俗稱“癆病”,是無藥可治的。著名才女和建筑學家林徽因,就是因為肺結核而英年早逝的。抗生素的殺菌威力,使得結核病一度近乎絕跡。但據2009年第14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3月24日)所得的數據,一度近乎絕跡的結核病已經卷土重來。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將近1000萬個結核病病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結核病;單在中國,就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450萬。更要命的是,今天的結核病病菌多數是具有強耐藥能力的“超級細菌”。
而中國的抗生素濫用尤其嚴重。2006年10月,肖永紅承擔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大政策性研究課題“抗生素濫用的公共安全問題研究”。課題組對北京、湖北、四川、山東、寧夏五省市區的調查顯示,目前國際醫學界公認的“超級細菌”在中國已十分普遍。“它們之所以在那里流行,就是因為那里使用抗生素頻率與強度最大。”肖永紅說。他們調查發現,在中國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達到70%,外科患者更是高達97%。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中心顧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張永信教授說:“由于缺乏相關知識,人們常認為抗生素就是退燒藥、消炎藥。能用高檔的就不用低檔的,能合用幾種抗生素就不單用一種,能靜脈滴注就不口服。這些做法無不助推了‘超級細菌的肆虐。”
與此同時,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樂意使用新型、廣譜抗生素,而這些本來是應該用于嚴重感染、挽救患者生命的。肖永紅說,醫院使用最多的10種抗生素中,超過一半都是新型抗生素。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藥菌感染的病死率高達11.7%,比普通感染的病死率5.4%高出一倍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抗生素的濫用,不僅使得真正需要用抗生素挽救生命的時候無藥可用,甚至可以說,抗生素的濫用使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無抗生素時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地盡其利”是正學,是被推崇和追求的目標,究其來源,可能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年代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的今天,這一思想觀念很有必要進行深刻反思。“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的思想觀念,不僅反映出的是竭澤而漁的思路,而且可以說是人性貪婪的某種表現。抗生素的濫用可以說是典型的“物盡其用”。通過對抗生素的“物盡其用”,來盡快治愈疾病,消除病痛;但沒有想到的是,這樣做的后果是摧毀了肌體自身的免疫力,也加速了病菌速抗藥性的形成。據說在以色列,農民收割莊稼的時候,都會故意留下邊邊角角土地上的谷物,其目的是讓生活貧困的人家,能夠體面地有所收獲。這是一種美德,一種優雅,更是一種智慧。通過給弱者和窮人留下生機,不至于把他們逼上絕路;而只有讓弱者和窮人安生,強者和富人才有安寧。
所以,物不可盡其用,物盡其用則無物可用;濫用抗生素導致返回無抗生素年代是最好的證明。人不可盡其才,人盡其才則江郎才盡;這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保留才學的富余,才學富余才不至于捉襟見肘,才能應對裕如。保持才學的富余,不斷學習、終生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地不可盡其利,地盡其利則赤地千里,會使我們失去生存的基本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