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
因為“巨毋霸”出現于兩漢之間的王莽“新朝”,班固的《漢書》與范曄的《后漢書》均有記載,然兩者所記,只有“巨毋霸”的名稱相同,身高一丈體大十圍無異,此外各有其說。
班固的《漢書》記載:
夙夜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即日以大車四馬,建虎旗,載霸詣闕。霸臥則枕鼓,以鐵箸食,此皇天所以輔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車,賁、育之衣,遣大將一人與虎賁百人迎之于道,京師門戶不容者,開高大之,以示百蠻,鎮安天下。”
范曄《后漢書》記載:
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百人,并以為軍吏:選練武韂,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時有長人巨毋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
稍加比較,不難發現,《漢書》與《后漢書》所述之別。
其一,《漢書》中的“巨毋霸”只存在于夙夜太守韓博的奏報之中。韓博“上言”,此怪人自投太守府,自謂“巨毋霸”,自稱“欲奮擊胡虜(即匈奴)”;《后漢書》中的“巨毋霸”則是在王莽“選練武韂,招募猛士”時出現的,他要在王莽對付劉秀率領的軍隊時“以助威武”,并非用來對付“胡虜”的。
其二,《漢書》的“巨毋霸”,按韓博所說,“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行動相當不便,因此,韓博建議王莽制作供“巨毋霸”專用的“大甲、高車”,備下供“巨毋霸”專用的古代孟賁、夏育才能穿的衣服,派遣大將一名和武士百人去迎接,事先將他可能通過的宮門拓大增高,如此這般,方能使“皇天所以輔新室”的“巨毋霸”杵在那邊,“以視百蠻,鎮安天下”。《后漢書》中的“巨毋霸”沒有那么多的麻煩,他的本事大著呢,不但能夠勝任王莽委任的“壘尉”,執掌警衛營堡,而且還能“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這樣的陣勢,可是秦漢以來“未嘗有”過的,還不把劉秀率領的軍隊嚇得屁滾尿流?
其三,是上述引文未曾涉及的結局。
按《漢書》所記,“巨毋霸”乃“博意欲以風莽”,王莽亦知韓博之“風”意,對他極其厭惡,表面上下“旨”將“巨毋霸”改稱為“巨母霸”,留在原地,以作為他篡位稱皇的“符命”,暗地里則“征召韓博,關進監獄,以出言不當為由,將其處死”。
按《后漢書》所述,兩軍對峙之間,劉秀率三千人的敢死隊沖擊敵營,城中的守軍也鳴鼓吶喊而出,內外夾擊,將王莽的隊伍打得落花流水,興許是上天顯靈助威,此時“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致使“巨毋霸”所“驅”之“虎豹犀象”一概四肢發軟,全身顫抖,“巨毋霸”也不見了蹤影,不知是上天成仙,還是入地為魔去了。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關于“巨毋霸”的記載,與《漢書》所記只字不差,《后漢書》所述他連提都沒提。我贊成司馬光的選擇與取舍。王莽篡權之后,朝廷之上,獨多“群臣奏曰”“群臣復奏”“群臣皆曰”,都是向王莽表忠示好,為他吹牛皮,對他拍馬屁的,一個比一個奇葩,一個比一個富有想象力。比如說,因為王莽自稱“己當如黃帝仙升天”,想以此“誑耀百姓,銷解盜賊”。于是,在王莽“博募有奇技術可以攻匈奴者,將待以不次之位”時,“言便宜者”數以萬計。有的說大軍渡水可以“不用舟楫”,只要“連馬接騎”,便能“濟百萬師”;有的說兵馬出征可以“不持斗糧”,只須“服食藥物”,就可“三軍不饑”;還有說能上天飛行,一日千里,“可窺匈奴”,刺探軍情的。韓博用了一個“歸謬法”,將在自稱“己當如黃帝仙升天”引領下的上述千奇百怪演繹到極致,使人更見這場鬧劇之乖訛與荒謬。韓博還給王莽出了一道難題,要“遣大將一人與虎賁百人迎之于道”倒是不難,要制作可供身高一丈體大十圍的“巨毋霸”坐的馬車,用的鎧甲,穿的衣服,以及通行的宮門,談何容易!那個說能飛的人,王莽讓他“飛”了一下掉下來了,后果由他自己承受,“巨毋霸”所需的這一切,無須韓博去操心,卻將王莽逼到墻旮旯,套用“行為藝術”之名稱,韓博的“巨毋霸”,也真可稱之為“行為雜文”了。
韓博之“風”,亦是“風雅頌”之“風”,或曰“諷勸”,未必就是“惡攻”。但“王莽謙恭未篡時”,此時早已一言九鼎,哪里還容得了別人置喙?盡管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卻還能亮出最后一招兒對付韓博,即“以出言不當為由,將其處死”。也就是說,韓博得的是“出言不當”罪,他是因“巨毋霸”這篇“行為雜文”而死的。
回頭再說《后漢書》中的“巨毋霸”,盡管這個“巨毋霸”神通廣大,魔力無邊,卻也不敵“天佑之”的“上天之子”。《漢書》中韓博諷諫王莽之“神”的“巨毋霸”,到了《后漢書》,卻蛻變為襯托劉秀之“神”的“巨毋霸”,倒也頗有諷刺意味。
兩個“巨毋霸”,一真一假。一個明顯是假的“巨毋霸”,卻透露著歷史的真情;一個好像是真的“巨毋霸”,卻編織著“天子”的光環。老百姓難辨其中的彎曲,不分兩者之真假,也就有真假莫辨的“巨毋霸”在民間流傳。你去百度一下,那上頭還真有一個“巨毋霸”, 且有地方志為證:據《天津衛記》記載,“巨家莊在城南五十里,世傳巨毋霸故居。”只是《漢書》中韓博說的“巨毋霸”,系山東“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人,《后漢書》中的“巨毋霸”似無交代祖籍或故居,不知“世傳”是津南區八里臺鎮巨家莊人的“巨毋霸”,“傳”的是哪一家之說。
【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