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祥
哈薩克斯坦總理卡里姆·馬西莫夫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常將自己晨跑、騎車、攀巖等運動照片“曬”在社交網站上。2016年7月下旬,馬西莫夫又將自己一組騎自行車環繞庫利申村莊的照片貼出來,但細心的網友對其中的一張照片質疑:馬西莫夫在騎行時途經阿斯坦納—博羅沃耶公路,而這條公路禁止騎自行車。馬西莫夫老老實實地繳納了10605堅戈(約合人民幣199.7元)罰款。7月31日,他將罰款收據貼出來,并留言:“法律和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總理騎車也一樣。”(新華網2016年8月2日)
類似一件事發生在香港。那年香港執行新修訂的僭建物執法政策,也就是清理違章建筑,香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親自帶著一行人在重要地段逐家檢查。當來到麥當勞道64號時,發現這家用大型玻璃嵌板圍封了客廳外廊,屬僭建物,需要清拆。但這家主人是特首曾蔭權。林鄭月娥問隨從,他們申報了相關手續沒有?隨從回答沒有。林鄭月娥當即上前按響了門鈴。開門的正是曾蔭權,他剛下班回到家。林鄭月娥照例遞給曾蔭權一封勸喻信,告知他家客廳外廊的玻璃嵌板圍封,沒有申報相關審批手續,按新修訂的僭建物執法政策,屬需清拆之物,限30日之內予以清除,否則將按照有關法律條款處理。曾蔭權一時有點尷尬,但隨即表示馬上安排拆除。幾日之后,曾家客廳外廊上的玻璃嵌板圍封拆除了,曾蔭權還在微博上就自己擅自搭建違章建筑之事向市民認錯道歉(《羊城晚報》2011年6月10日)
上述兩例都是平常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管是當事人一方還是指謬一方,都會以平常心待之。但我們有些事情,原本也是平常事,但結果卻會變得不平常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市長汪道涵偶爾會到新華書店去逛逛。有次他剛進書店不久,一位青年交警就跨進大門厲聲喝問:“門外是啥人的汽車?趕快開走,不然要罰款的!”一個店員與他相熟,便笑著回道:“你咋咋呼呼什么呀,這是汪市長的車。”那交警以為店員開玩笑,便隨口說:“別說是汪市長,就是小平同志來也不行。市里有規定,凡南京路、淮海路等重要道路一律不準停車,誰要是違反了,不是罰款便是將車拖走。”兩人正說著,汪道涵市長聞聲從里面走出來,那位交警一看真是汪市長不由愣住了。汪市長誠懇地表示:“這位同志說得對,任何人都不能違反規定。我一時疏忽犯了錯,應該按章處罰。”說著讓司機立馬將車開走(《上海灘》2013年第3期)。
事情原本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后來的發展就有些令人始料不及了,市長一句話,下面極其重視,立馬認真落實——他們將青年交警的行為提升到“大公無私”、“剛正不阿” 的高度,專門開會部署,在系統中宣傳學習,還對當事人上報三等功予以表彰和獎勵。一件平常事,如此這般就變得不平常了。
平常事應平常。但我們一些平常事常常不平常,譬如:某地鄉政府接上級通知,領導要在植樹節那天到他們鄉參加植樹活動。于是鄉政府指派500余名中小學教師停課集中挖樹坑,致使萬余名學生放假三天。某地一企業污染嚴重,村民反應強烈,當地報紙報道后,央視專程深入調查。當地政府如臨大敵,鎮、村組織大量人力對相關區域路段封堵,并對所有列為“敢說話”、“亂說話”的對象監控起來,甚至用各種方式“軟禁”,不讓他們與記者有接觸的機會。某地一小伙經營炸油條,保證每天都用新油,拒絕復炸油,剩油全部倒掉,被稱為“良心餐飲”,一時走紅,獲得各種榮譽,并上了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但小伙對自己暴得大名心有不安,認為自己并沒有那樣高尚,只是做了件最平常、最起碼的事。
為什么平常事會不平常呢?恐怕與社會機體的缺陷、失衡有關。什么時候平常事平常了,我們的社會也就前進了一大步。
【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