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爾

201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80周年。
西安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分水嶺”,它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由此拉開了中國從長期內戰到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序幕。那么,西安事變是怎樣發動的呢?
當年親身經歷過西安事變的原東北軍、西北軍有關人員呂正操、趙壽山、孫銘九等,以及楊虎城女兒、楊虎城衛士、蔣介石侍從秘書蕭贊育等通過回憶和口述,披露了西安事變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揭秘了西安事變的內幕,從不同的側面真實還原了西安事變的歷史真相。
趙壽山將軍曾是楊虎城領導下的十七路軍的一名高級將領,也是西安事變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之一。他回憶說:
1936年11月,蔣介石趁解決“兩廣事變”的余威,把他的嫡系部隊約30個師,從兩湖調到平漢線漢口—鄭州段和隴海線鄭州—靈寶段,準備入陜,達到一舉消滅紅軍的目的。12月4日,蔣介石攜張學良由洛陽到西安,向張、楊攤牌,提出兩個辦法,要他們作最后的抉擇:一個是服從命令,把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全部投入陜北前線,在其嫡系部隊監視之下積極“進剿”紅軍;一個是如果不愿“剿共”,就將東北軍調閩,十七路軍調皖,把陜甘讓給其嫡系部隊。蔣介石所提出的這兩個辦法,都是張、楊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既不愿再替蔣介石打內戰,也不愿讓自己的部隊離開西北這個根據地,為蔣介石所消滅。出路只有一條,就是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張學良將軍為了最后爭取蔣介石能同意聯共抗日的要求,12月7日還向蔣介石進行了一次“哭諫”。不料蔣介石聽了勃然大怒,罵張年輕無知,受了共產黨的迷惑。張、楊忍無可忍,才下了“硬干”的決心。
我在十七路軍的時間比較久,知道楊虎城將軍是一個有愛國心的人,他與共產黨發生聯系是很早的。他和蔣介石之間一向有矛盾,更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936年12月8日,張、楊已商定準備扣蔣,并作了適當的分工,大體是:臨潼歸東北軍負責,西安歸十七路軍負責。11日晚9時許,楊派車接我到他的住所,楊對我說:“今晚要行動。”命我任西安方面軍事總指揮。
12月12日早晨,約5時許,聽到臨潼已有槍聲,各部隊就同時開始行動。約到7點半鐘,已將大部分蔣軍解除武裝。到8時,西安的軍事行動全部結束。張聽我報告以前,曾接到劉多荃的電話報告說:“委員長跑掉了,尚未找到。”張即要臨潼電話查問,接電話的是白鳳翔。張問找到蔣沒有,白說還沒有,張即命令白:“如果9點找不到委員長,就把你們的頭送來!”張打罷電話與楊出室外散步,他們走到假山上站住談話,情緒緊張,心情都有些不安。張說:“虎城兄,如果委員長到西安后,采納了我們的意見,我便送他回南京。”楊低頭沉思說:“委員長生死未知,是否能找到?”當他們回到室內時,即有電話來,報告蔣介石已經抓到。張、楊聽了憂慮頓失。9時許,蔣被押送至西安,即住在綏署大樓。南京政府在西安的軍政大員在蔣到西安前已全部被扣押起來。
張、楊在蔣被扣以后,立即向國內發出了抗日救國8項主張的通電,并打電報給陜北中共中央,請他們馬上派代表前來共商抗日救國大計。12月17日,黨中央派出的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代表團到西安,與張、楊協商并一起和蔣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齡和端納)進行了談判。經過談判,蔣被迫接受了聯共抗日的要求。12月25日張、楊釋放了蔣介石,張并親自把蔣送到南京,西安事變遂告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