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當車子剛駛進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巖村時,村民們一眼就認出,這是貴州省農委專家服務團來了。
根據省委老干部局《關于印發〈在全省離退休干部中實施助推同步小康“百千萬”幫扶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今年4月,省農委離退處便積極組織部分老專家、退休黨支部書記、支委成立了以省農委第四支部書記陽世江任副主任的扶貧專家服務團,堅持動真情扶真貧,辦實事求實效的原則,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結對幫扶工作。
“自從這些老專家來到我們村,村容村貌變化了,田間地頭的農作物長得更好了,村民們的笑聲也多起來了。”一提起貴州省農委專家服務團,槍桿巖村村民們都贊不絕口。
貴州省農委專家服務團相關負責人說,脫貧離不開產業,產業離不開人才。組織老專家、老同志下基層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就是要促進老專家智力成果轉化,讓他們為產業發展服務,為脫貧攻堅服務,為科技精準扶貧服務。
下鄉進村掌握一手資料
定制扶貧方案
老專家進村第一件事,就是對貧困群眾、致貧原因進行精準識別。
走高速路、柏油路、搓板路,再翻山越嶺跋涉很長一段塵土飛揚的山路,專家服務團來到了納雍縣大山深處的農戶家里,走進村子,“偏僻”和“貧窮”這兩個詞讓人感受尤為深切。在省農委離退辦副主任陽世江的帶領下,專家服務團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園區和瓜菜生產基地,訪民生,問需求、謀對策,緊緊圍繞加快槍桿巖村的扶貧開發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種了多少畝地?”
“21畝。”
“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四五千塊錢。”
……
從人畜飲水到村道建設,從外出打工到種植養殖,從孩子上學到看病報銷……老專家們問得仔細、聽得認真。
就是在這樣拉家常式的交談中,王三運逐步發現了制約該村發展、導致貧困的原因所在:全村年齡結構老化,知識層次低。但該村水、電、路訊基本通達,有發展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的潛力和優勢。
傾聽群眾的真實需求,從群眾中汲取發展智慧。在這次調研中,為了能和更多的群眾交流,服務團除了走訪調研外,還專門召開座談會,與群眾多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依據這些一手資料,服務團研究制定此次精準扶貧方案,明確了精準扶貧專家服務行動主要包括產業發展扶貧技術幫扶、就業扶貧技術幫扶、教育扶貧智力幫扶三大行動。
參與技術幫扶的專家要根據確立的幫扶內容和行動計劃,以及扶貧對象的實際需求和意愿,在幫扶期內深入結對子的貧困戶開展培訓、咨詢、示范、服務等。圍繞休閑農業、畜牧的種養殖等相關產業,在農業生產相應時段,老專家、老同志現場對當地農戶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沉下身子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積極為納雍縣槍桿巖村的工作建言獻策,幫助該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階段性工作計劃,通過書記聯絡、黨員聯系、爭取項目等形式,同心協力,幫助槍桿巖村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從“輸血”到“造血”
10月17日,寒風凜冽,似乎今年的冬天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陽世江副主任帶領農委部分退休支部書記、支委及老專家一行12人再次前往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巖村開展幫扶活動,他們來到4戶貧苦戶家中,在送去愛心捐款、捐物的同時,詳細詢問了這段時間的發展變化,并鼓勵他們為改善自己家的面貌努力。
“精準扶貧,就要讓有勞動力的農戶找到可以致富的門路。”自從確立了幫扶方案,老專家們便忙得不可開交,一邊外出考察省級重點農業園區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引進農業項目;一邊對槍桿巖村農業技術進行培訓,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以及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
“要脫貧致富必須進行產業調整。”老專家李永漢指出,槍桿巖村可以結合當地資源,將坡度較大的耕地種植經果林,地勢較平緩的耕地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有條件的農戶可以開展養豬、養雞、養羊等養殖。
“放著風景這樣好的地方,不搞旅游,可惜了。”老專家們一致認為,槍桿巖村可以依托當地正在建設的紅色文化、民族風情等旅游文化設施開展農家樂等第三產業。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服務團的老專家、老同志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經驗優勢,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培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扶貧,就是要找準貧困對象,分析致貧原因,才能實施精準扶貧,使真正貧困群眾得到幫扶,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陽世江這樣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