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史志強


在蘭西有這樣一群80后、90后大學畢業生,放棄城市里的優越生活,將“小生意”做成了“大買賣”,為家鄉脫貧事業添了“一把火”。
大學生讓家鄉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通過電商平臺,我把家鄉特產銷售到全國20多個省,一只‘本地雞賣120元,‘笨雞蛋2元一個,收入極其可觀,最遠的已經銷售到了福建廈門去了。”星火鄉新勝村“村淘”合伙人候喜強興奮地說。
候喜強是上海海事大學的畢業生,他與80名年輕人共同被選拔為蘭西縣首批農村淘寶服務站站長,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我只是幫村民代買東西,后來我發現不少城里人特意開車趕來我們鄉購買‘本地雞、‘笨雞蛋,我就有了通過農村淘寶電子商務把家里的笨雞蛋賣出去的想法,于是我通過電商平臺把‘本地雞、‘笨雞蛋掛到網上賣,銷量出奇的好,1000個笨雞蛋一個小時銷售一空,供不應求。”
候喜強辦起了養雞場。今年候喜強在自家養2000只笨雞。并通過自有的1000多平米雞舍以及利用當地草原養殖生態笨雞,還跟附近村的30多戶村民簽訂了收購雞蛋的書面協議,先后帶動了附近50多戶貧困村民加入笨雞養殖,這些村民平均每月增收600多元。
像候喜強這樣的村淘合伙人還有很多,目前,全縣80家村級淘寶服務站的銷售訂單達到了60847單,銷售額也達到了1256萬元,全縣3萬余貧困村民搭上電商平臺,走上脫貧致富路。
當貧困戶搭上了大學生合作社
“我們振宇玉米種植合作社從最初只有5戶,發展到現在達到了152戶,去年,社內種植的玉米獲得豐收,創收了300余萬元……”蘭西縣蘭西鎮河口村振宇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明正向新人合作社的成員們介紹去年的生產經營情況。
2011年,東北農業大學學習農學專業的李德明畢業后回家種地,2012年李德明聯合周邊種田多的農戶,抓住蘭西縣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的契機,成立了振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探索,已經形成了優質玉米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生產化經營模式,為人社農戶帶來了巨大的實惠。
2015年的秋天,盡管玉米不好賣,李德明還是讓入社的152戶農民再次增收,除了每畝有保本的600元收入外,還得到了一百多元的二次分紅。貧困村民張志奇分得兩千多元的二次分紅,他說:“這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把地交給合作社,不用自己種,多打糧不說,收入還比自己種翻了一番。”
如今,振宇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土地面積已達到3360多畝,入社農戶170余戶,合作社帶動貧困戶6戶,貧困戶每年收入2萬余元。
大學生帶動百余農戶養殖發家
在紅光鄉冬翔種禽場內,隨著幾聲喂食叫喚聲,一排排雞架上的雞雛迅速探出了頭……這個喂食的人叫陳依南,在她的養雞場內共有3個連片養雞場棚,場棚里都設有智能恒溫器、自動清糞機、自動飲水器等設備。養雞場占地面積1萬平米,年出肉種雞雛250萬套,每年養雞利潤可達50多萬元。
陳依南畢業于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畢業后決定回到家鄉創建一個規模化的養雞場。2005年通過多方融資,陳依南開始組建了自己的養雞場,幾年來,較好的收益讓她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經過多年來的探索打拼,陳依南富了,但她沒有忘記鄉親們,她深深地知道,一人富不算富,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紅光養殖戶楊武說:“合作社絕大多數養殖戶都是從陳依南這里賒賬,雞苗、飼料、藥品都不用付現錢,等雞長大了陳依南還負責回收”。對于想和她一樣富裕的群眾,她積極給予幫助,有的貧困戶要養雞,她種雞不要錢免費送,飼料免費送,技術信息全方面免費指導,只收成本費,在她的帶領下全村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解困,如今陳依南的種禽場輻射帶動周邊100戶群眾養雞致富,每家都規模養殖3000只雞以上,年收入10多萬元。
以上所舉,只是目前在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潮”中的一個個縮影,他們遠離城市的喧囂,回歸家鄉與田園作伴,以自己的方式反哺家鄉、獲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需要一定勇氣。
祝福他們。
“剛開始我只是幫村民代買東西,后來我發現不少城里人特意開車趕來我們鄉購買‘本地雞、‘笨鴨蛋,我就有了通過農村淘寶電子商務把家里的笨雞蛋賣出去的想法,于是我通過電商平臺把‘本地雞、‘笨雞蛋掛到網上賣,銷量出奇的好。1000個笨雞蛋一個小時銷售一空,供不應求。”“村淘”合作人侯喜強興奮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