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智
(新疆石河子市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管理局,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探討
李欽智
(新疆石河子市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管理局,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本文結合瑪納斯河河流項目區水土流失現象,通過一定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以及對土地使用結構采取調整,合理用地實行退耕還林,使得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實例。
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物措施
DO I:10.3969/j.issn.1672-2469.2016.08.006
針對當前生態環境脆弱和水土流失十分嚴峻的現實,預防水土保持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為了能有效地達到水土保持效果,工程實施前應當結合項目區的實際,突出預防監督,實施以綠洲為主的重點治理方略。為了有效地預防本項目水土流失持續發生,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時,必須充分發揮水土資源利用率,這樣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尤其是對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情況將會得到有效改善處理,是一種符合本工程新疆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另外,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應當在注重開發的動態化,使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緊密結合,并能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以下將結合新疆瑪納斯河流域工程實施所采取水土保持預防措施展開探討。
瑪納斯河流域紅山嘴項目區位于瑪納斯河流域上游,石河子市區東南部,項目區總面積 1250 hm2。項目區內水土流失面積925hm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729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8.8%,中度水土流失面積196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1.2%。平均侵蝕模數為2600t/km2·a。
本次項目結合瑪納斯河流域內的實際情況對項目區進行了詳細的水土流失調查。根據項目區內侵蝕形態及侵蝕強度,將項目區水土流失分為兩類:一類是水力侵蝕,這是項目區最主要的水土流失形式,主要發生在河床及河岸兩旁的坡地上,為中度水力侵蝕區;另一類是沿河兩岸的工農業生產區域,由于部分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地表裸露,地表組成物質主要為亞沙土和卵礫石,遇風則產生一定的風力侵蝕,并造成部分耕地沙化,為輕度風力侵蝕區。項目區水土流失成因除了水力因素和風力因素外,人為因素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主要表現在瑪河河道的采沙及各類工程建設造成地表植被及土體的破壞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在本項目區進行水土保持治理不僅必要,而且很迫切,通過對項目區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對癥下藥,合理、系統地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結合本工程水土流失特點,以及當地的地貌以及地形情況,對當地的水土流失采取重點治理措施。具體實施時考慮兼顧經濟和生態效益出發,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方式進行各級保護。
瑪納斯河流域內目前部分河段已進行了治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治理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本次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從項目區全局出發,從上到下,根據各個地段不同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在河漫灘地帶分別采取高標準圍欄保護和營建護岸護灘林及經濟林進行保護河灘,減緩水流對河岸的淘刷。對河漫灘上的部分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退耕地分布于石河子鄉七隊,位于瑪納斯河西岸。將該地段靠近河岸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以沙棘和紫花苜蓿、紅豆草等優質牧草配置成灌草結合的經濟林和人工草地,既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又可減輕河水對河岸的掏刷。在水土流失較嚴重地段分別布設水土保持剛性壩、柳梢護岸、漿砌石谷坊等措施進行治理。
3.1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根據以上評述與分析,本著除害興利,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指導思想,項目區今后發展應以保持水土、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為前提,實行工農業綜合發展。在當地水力發電業的基礎上,對水土保持措施實行分片承包管理,誰治理誰受益。在保證當地農民糧食自給的同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種樹種草,保護和擴大林草植被,發展以沙棘為重點的經濟林種生產。至治理期末,逐漸將項目區建成以綜合治理與綜合開發相結合的水土保持項目區。
在土地利用現狀、土地需求量預測、社會經濟發展等瑪納斯河流域內各專題研究報告的基礎上,按流域內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土地利用方針在規劃期內對項目區內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依據為《瑪納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類土地利用原則與調整措施。
3.1.1 耕地
對耕地的使用結構調整,重點是對其改造成集約型。例如本項目區對石河子鄉七村的部分耕地采取退耕還林的土地結構調整方式,可改造區域種植沙棘和護岸護灘林,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值。
3.1.2 林地
對林地的使用結構調整重點是考慮林地區域的增加,保護河谷次生林。通過對林地的調整模式,本項目區種植灘護岸林 102hm2,建設沙棘林20 hm2。
3.1.3 草地
對草地的使用結構調整,重點是針對退耕還林的區域種植為人工草場。
通過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林草用地比例相對增大,這將有利于項目區內水土流失程度的降低,以及有效地改善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詳見表1所示。
表1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及調整表 (單位:公頃hm2)
3.2 水土保持監測
在瑪納斯河流域管理處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總站,負責制定水土保持監測規劃,定期檢查項目區采集的監測信息,做好可靠性分析,檢查指導項目區內的監測計劃執行情況,年終寫出監測報告報上級水土保持監測部門。在瑪納斯河渠首管理站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站,按照規劃要求進行具體實施,同時,做好各監測分站的管理,負責監測結果的收編與整理,按期上報監測總站。項目區分段設立監測分站,執行上級監測部門按照規劃要求下達的任務,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具體操作,做到及時準確,無漏無誤。
采取布設三級監測網進行監測:項目區內水沙監測站,在瑪納斯河項目區段上下游建立水沙監測站,利用河水的水沙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徑流站監測點,在項目區中游建立一個徑流監測點,布設林地、谷坊等不同治理措施,與未布設措施區對比,進行各單項措施保水保土效益的監測。雨量點監測,在項目區建立一個雨量點監測雨量特別是暴雨的變化情況。
3.3 生物措施
對瑪納斯河沿河段采取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來預防水土流失。
3.3.1 圍欄措施
在瑪納斯河二級電站段東岸配置高標準的圍欄封育措施面積70hm2,第一分水閘段西岸配置高標準圍欄封育措施80hm2。利用木樁和鐵絲網將封育區圍起來,并配備專人進行管護,在封育區內嚴禁人畜對林草植被的破壞,促進該地段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復。
3.3.2 造林
造林工程主要在河道的漫灘地上,在保護現有河谷林的基礎上加強護岸護灘林和經濟林建設。護岸護灘林樹種選擇紅柳和楊樹,經濟林樹種選擇沙棘。沿河道造林總面積122hm2,其中護岸護灘林102 hm2,其中二級電站段76 hm2,瑪納斯縣十戶窯子村26 hm2;經濟林20hm2,位于瑪河二級電站段東岸。3.3.3 退耕還林還草
對石河子鄉七隊的部分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退耕總面積為73 hm2,其中還林面積48hm2,林種選擇沙棘,還草面積25 hm2,草種選擇紫花苜蓿、紅豆、沙打旺等優質牧草品種。本項目區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布置見表2所示。
S157.1
A
1672-2469(2016)08-0009-02
2015-04-13
李欽智(1974年—),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