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麗
內容摘要:外來工子女來我校就讀人數較多,這部分學生在語言、生活習慣、家庭教育、文化基礎等方面與本地小孩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家庭環境較差,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家庭指導,造成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關鍵詞:外來工子女、人際交往、個案
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外出務工人孩子的讀書問題越來越突出,外來務工子女的交往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我校位于城鄉接合部,外來人員居住點較為集中,因而外來工子女前來就讀人數較多,這部分學生在語言、生活習慣、家庭教育、文化基礎等方面與本地小孩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家庭環境較差,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家庭指導,造成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本文從交往問題表現、成因分析及對策三方面對外來工子女交往進行分析。希望能增強他們的交往自信,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個案研究背景
1.個案情況
柯好(化名),男,2006年9月從家鄉陜西轉入我校三年級就讀,現已是初中一年級學生。當時我任三年級班主任,一直陪伴其4年。該學生聰明,知識面很廣,但是自制力非常差,幾乎和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不能和平共處,甚至和他班學生、社會上的人員也有沖突。
2.生活背景
該學生的情況比較典型,從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一直在姑媽辦的私人學校就讀,在學校稱王稱霸,為所欲為。后來姑媽管教不了,便跟隨父母轉學到我校,可父母工作比較忙碌,經常加班,沒時間和孩子溝通。
個案心理問題分析
通過觀察與了解,發現他與人交往的主要問題是:剛開學就被其他同學投訴,容易攻擊別人,不合群,自由散漫,不太愿意接受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紀律觀念比較淡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按時完成,衛生意識很差,亂吃零食亂扔東西等。
這些情況形成的原因有:
1.自身行為習慣的缺陷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他放在姑媽的私人學校里,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來到外地學校就讀,巨大的落差一下子難以適應。
2.同學的排斥
因為他剛開始喜歡惹是生非,攻擊別的同學,加上不能遵守學校紀律,作業經常不完成,亂吐口水等,同學們都不喜歡他。
3.社會的歧視
長期以來,廣東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較快,人們的優越感越來越強,對外來人口有一種無形的抗拒。
作為一名老師,要給予他相應的社交心理疏導,關心、愛護他,幫他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同時教他一些社交技巧,提高他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他心理健康發展。
幫助矯正措施
1.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心理,培養良好的習慣
掌握了他的基本情況后,我就經常找他談心,讓他明白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要有集體觀念;教育他遇事要從學校、班級集體利益出發,不能只想自己;和同學發生矛盾時要冷靜,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別人不可能和自己的想法相同,不能強求別人遷就自己,要換位思考以及找老師幫助;同時,教育他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一個勤勞、積極、講衛生的小學生。
2.創設和諧的交往環境
針對同學對他的敵視,我經常教育全班同學: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班級是一個整體,就如一個大家庭,凡是我們學校、我們班的學生就是我們的親人;現在的廣東人,在若干年前,其祖先也生活在黃河流域,只不過后來因為某種原因遷移到這里,大家要相親相愛,不能有南北之分;如果有個別同學跟不上班級的步伐,大家應該幫助他進步,督促他改正缺點,而不能歧視;讓班里的班長和他結成“一對一”的好伙伴,在學習上幫助他,在行為上督促他,在思想上開解他;而且經常組織文體娛樂活動,讓大家溝通交流,不但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更減輕了他及其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獨感。
3.加強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溝通
爭取校長、任課教師的幫助,大家齊抓共管,從心理上開導,生活上指導,學習上輔導,行為上引導,減少和避免對他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溫情。
4.取得家長的支持
他的父母工作忙碌,基本上沒時間和孩子交流,更別說和老師、學校交流,發現孩子問題也只是武力解決,對孩子的心理及行為造成很壞的影響。我就主動和家長聯系,經常跟他們打電話、發短信、寫信……把孩子的情況告訴他們,同時和他們探討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
5.加強與社會的溝通
當他與社會上人員發生爭執時,我就充當橋梁,爭取社會的寬容,號召他們也來關心“我們的花朵”。記得那次他用石頭砸了一個工廠看門口的阿伯后,阿伯怒氣沖沖地把他拉到我的面前,非要找他的家長評理。我只好先給人家道歉,再問他為什么打人,他還非常生氣:“誰讓他叫我北仔!”作為一名外來學生,心靈太敏感了,只能用武力來維護小小的自尊。因此,我就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團體號召整個社會來關心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丟掉偏見,不讓歧視毀了這些孩子們。
在和柯好相處的4年中,看著他從一個“滿身是刺”的不被人接受的孤僻少年變成一個開朗活潑、人見人愛的陽光少年,我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但愿千千萬萬個外來工子女都能在關愛下健康成長。
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從家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學校,他們的心理焦慮是我們所不能體會到的。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引導,對他們的成長乃至一生都可能產生不可磨滅的陰影。小學階段是成長中的黃金時期,如何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這一特殊群體愉快地度過這一時期,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學校應給這些特殊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讓關愛的陽光普照這些“流動的花朵”,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作者單位:廣東省鶴山市沙坪街道中東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