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燕奎,侯力強,王浩敏,曹智強,俞 靜
(浙江金華廣福醫院骨2科,浙江 金華 321000)
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聯合125I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轉移瘤的臨床研究
冷燕奎,侯力強,王浩敏,曹智強,俞 靜
(浙江金華廣福醫院骨2科,浙江 金華 321000)
目的 探討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聯合125I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轉移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臨床影像和病理確診的惡性腫瘤脊柱轉移瘤患者,其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CT及MRI提示椎管占位壓迫脊髓,臨床伴有神經功能損害,予以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板減壓病灶切除+125I粒子植入治療,并與傳統的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的方法進行療效比較。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1周肌酸激酶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聯合125I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轉移瘤患者較傳統的開放手術創傷更輕,更適合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125I粒子;椎弓根螺釘;脊柱轉移瘤
惡性腫瘤有80%發生骨轉移,其中脊柱轉移瘤最多見。據統計,脊柱轉移率僅次于肺和肝轉移率,居第3位[1]。脊柱轉移瘤好發部位依次為胸椎、腰椎、頸椎、骶椎。隨著放化療技術和藥物的進步,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正在逐漸延長,隨之而來的則是因生存時間延長而產生的脊柱轉移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椎體轉移瘤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惡性腫瘤并發癥之一。其危害主要是由于腫瘤對骨質的溶骨性破壞,使脊柱承重能力、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并同時侵犯壓迫脊髓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截癱。解除神經壓迫,增強患病椎體的穩定性和防止病灶復發是臨床上脊柱轉移瘤出現神經損害病例的首要治療目的。
既往脊柱轉移瘤的治療方法是常規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并開放椎弓根內固定,存在創傷大、出血多、術后康復時間長等問題,而這類腫瘤轉移末期患者往往一般狀況較差,病程長,體質差,大多難以耐受常規手術。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板減壓病灶切除+125I粒子植入治療伴神經損害的脊柱轉移瘤患者15例,并與傳統的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的方法進行療效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脊柱轉移瘤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42~78(52.6±11.22)歲;原發腫瘤:肺癌12例,乳腺癌1例,結腸癌2例。對照組脊柱轉移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齡36~84(54.8±19.44)歲;原發腫瘤:肺癌9例,結腸癌1例,直腸癌1例,惡性淋巴瘤1例,乳腺癌1例,骨肉瘤1例。
1.2 納入標準 1)原發灶或患病椎體有明確的病理學診斷;2)伴隨脊髓和神經根壓迫癥狀和體征;3)胸腰背部(轉移椎體)有明顯疼痛和(或)神經根性疼痛臨床表現;4)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5)CT和MRI提示椎管腫瘤組織占位壓迫脊髓及神經根。排除標準:1)無脊髓和神經根壓迫癥狀和體征;2)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3)CT和MRI未見椎管內占位壓迫脊髓及神經根。
1.3 方法 術前常規檢查患者凝血功能和各主要臟器功能,評價手術耐受性;術前疼痛采用視覺疼痛評分法(VAS)評價;生存時間評估采用Tokuhashi評分系統,>5分為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2]。麻醉完全后,俯臥位,C臂X光機透視下,于患病椎體上下椎體,經皮植入椎弓根螺釘系統,于患病椎體處行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病灶內規范放置125I粒子數枚,適量骨水泥重建固定,再次透視確認內固定及125I粒子位置正確,結束手術。術后根據腫瘤病理類型選擇放療或化療等綜合治療。術后1周行X線、CT及MRI等檢查,復查肌酸激酶,VAS評分評價疼痛改善情況。對照組為既往同樣病例,選擇常規開放切開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及減壓腫瘤姑息切除方式(未植入125I粒子)。
2.1 2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2組患者術前VAS評分分別為(6.8±1.01)、(7.3±0.611)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VAS評分分別為(4.3±1.84)、(3.9±0.73)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VAS評分均低于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5、18.19,P<0.05)。
2.2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336.7±329.0)、(957.7±653.2)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2,P<0.05)。
2.3 2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肌酸激酶水平分別為(150.9±165.3)、(475.6±462.0)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0,P<0.05)。
產生神經損害的脊柱轉移瘤患者的治療目的是解除神經壓迫,穩定脊柱和鎮痛,減少腫瘤復發,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脊柱轉移瘤患者多為腫瘤晚期,體質差,難以耐受創傷大的手術,很難做到轉移灶的徹底清除。既往的治療方法是常規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并開放椎弓根內固定,存在創傷大、出血多、術后康復時間長以及病灶復發再次壓迫神經需再次手術等問題。微創手術結合其他方法如125I粒子置入的綜合治療是目前治療脊柱轉移瘤的發展趨勢[3-4]。
我科將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和125I粒子植入結合治療臨床有神經損害的脊柱轉移瘤患者,并與傳統的開放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椎板減壓腫瘤姑息切除的方法進行療效對比,結果顯示: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和125I粒子植入方法較傳統方法出血少、創傷輕,更適合腫瘤晚期患者,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減輕了患者家屬的護理負擔,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但是本研究中傳統治療方法為歷史對照,可信度較同期平行對照差,而且隨訪為短期隨訪,缺少中長期隨訪資料,這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1] 范曉莉.惡性腫瘤骨轉移診斷與治療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12):92-94.
[2] 張亞輝,劉鳴.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脊柱轉移瘤[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5,28(3):218-220.
[3] 劉洋,鎮萬新.125I放射性粒子植人術治療脊柱轉移瘤的臨床應用[J].中國骨腫瘤骨病,2011,10(1):74-77.
[4] 薛超,王巖.脊柱轉移瘤的研究[J].醫學信息,2014,27(3):573-574.
冷燕奎(1968-),男,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骨創傷及骨與軟組織腫瘤臨床診治工作。E-mail:lyk816@sian.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2.016
R738.1;R730.58
B
1673-5412(2017)02-0139-02
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