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齊
【摘 要】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核心觀念是“經世致用”,而這個核心觀念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以來,一直都表現出持久的活力,并且極大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與方向。這個核心的價值觀念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哲學界所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本文就中國哲學經世致用的傳統,簡單概述了其基本內涵以及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并就其在當今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了一些相關的見解。
【關鍵詞】經世致用;價值觀念;傳統哲學
一、經世致用的概念及特點
(一)經世致用的概念
關于《辭源》中的譯義,“經世致用”被定義為“治理國家大事”,對“經世”的解釋為:經國濟世;“致用”解釋為:學以致用。通俗來說,經世致用就是通過對社會客觀實際的考察,在面對社會的各類發展問題的情況下,熟練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其付諸實踐,最后加以應用。這一個思想理念的提出體現了古代傳統文人志士的求實,追逐功利的心理以及關懷天下的廣闊胸懷。
(二)經世致用的一般特點
學有所用,是經世致用的核心要求。自提出以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思想內涵不斷延伸,但是核心價值觀念卻依然不變,而經世致用在歷經彌久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發展了其自身特點,到如今的經世致用學者們的總結歸納,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經世”的客觀性
“經世致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據當今的時事背景,作出充分的應對措施,因此這個特點也是亙古不變的。要密切聯系當今社會的客觀實際問題,這種理性分析當前社會狀況的作風,與理學的空談假象,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2)“致用”的實踐性
“致用”就是實踐運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把傳統理論付諸實踐的同時,要結合當前的實際,不可空編亂造。明末時期著名思想家趙翼在當時思潮之風盛行的大背景下,在分析先人的理念后提出“書生徒講文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這就充分正明了“致用”自古以來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在“經世”的客觀前提下,充分考究實踐的可行性,最好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經世致用的內涵。
(3)“經世致用”的廣泛性
古代思想家們在“經世致用”思潮的領導下,引古籌今。研究范圍堪稱宏偉廣大,已經充分滲透到了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法律等等。從明末時期思想家們的觀念來看,如顧炎武的“天文儀象”、“兵農之屬”;王源的“旁通博考”;以及一些《帝學宏剛》、《時務急著》等著作。都充分表明了當時的研究方向以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理學方面,這也標志了一個時代的學術的發展程度與方向。
二、經世致用的古代發展歷程
“經世致用”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經》,在如此早期就孕育了一點“經世致用”思想的苗頭,其中“以經綸天下,約束于物”,而在后來的《漢書》中,也有一點對于經世致用的提起。隨著漢代儒生史的發展,“經世致用”的思想都在進行不斷的創造與積累,而到了明清時期,經世致用的觀念則發展到頂峰,有了其系統的理論。顧炎武、王夫之等理學大師的興起給當時的優秀思想家們提出了明確的研究方向,這些恰好也與當時社會各界追求功利的心態想契合。《明夷待訪錄》中對此都有明確、系統的闡述,由此表現出來的先進性在當時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和震撼性,以至于可以一直作為后世研究的經典。
“經世致用”的哲學觀點歷經了幾個階段的變革,曾墜入低谷,也曾到達頂峰。自孔子“入世哲學”觀念的提出,中國傳統哲學史上就鮮有精煉的哲學觀點作為補充,因此起初哲學的發展是舉步維艱的。隨著自然經濟的高度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哲學思想界的活躍之風也開始盛行,其中以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為代表。他們在學習前人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提出了哲學知識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談,而是要加以應用,救世育人。這對之后的哲學發展,作出了很大的幫助。
而隨著清王朝的建立,由于滿清文化的滲入,且社會發展的穩定,經世致用的觀點并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現狀。且隨著當時集權化發展到頂峰,社會也很難興起思潮運動,于是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一路走向沒落。但是到了滿清社會后期,封建清政府王朝內部的墮落自棄,致使西方帝國主義撞開了中國數千年來封閉的大門,進而不斷侵蝕著中華大陸,而在這個國家內憂外患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良語箴言,于是經世致用這個觀點,正好符合當時社會的現實問題,便再度興起。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魏源以及之后的康有為等人。他們在繼承傳統哲學理念的基礎上,還充分宣揚了明末時期的“經世致用”的觀念與精神,把文字轉化為尖銳的思想武器,借以“微言大義”的理念,向社會廣泛表達自己的主張,為中國尋找一條合適的出路,在救亡圖存的號召下,揭開了“經世致用”的新篇章。
三、經世致用在現代化背景下的作用
經世致用的核心是關注社會現實,學以致用,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而隨著社會發展步入現代化,“經世致用”理念在新的背景下也具有了不同的作用。“經世致用”在如今社會發展的作用中,在法律層面上,根據“經世致用”對社會的實際意義,這就要求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者相互協調。在立法層面上,要結合民情民意,充分考慮民生,維護好人民的利益,立好的法律、對的法律;在執法方面,執法部分要秉著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的態度,公平對待,公正廉潔;而我們作為社會守法隊伍中的一員,要遵紀守法,不斷踐行社會法律發展觀,保持初心。
四、結束語
經世致用是中國哲學文化中的瑰寶,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有著明確的價值。經世致用所提倡的“經國濟世”和“學以致用”的概念在社會發展的促進中有強烈的積極作用。告誡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中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用客觀的眼光,結合傳統哲學文化中的精華,作出辨正的分析,這也有利于我們中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中國經學史十講》.朱維錚.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當代新儒家》.封祖盛.三聯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