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2016年12月5日,印度海軍“布拉納普特拉河”級護衛艦“貝特瓦”號在孟買海軍造船廠完成改裝,駛出船塢時傾覆,并連帶造成2人死亡、12人受傷,成為印度海軍近年來又一起造成艦艇損失的重大事故。
印度軍方事后給出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護衛艦是因為改裝過程中設備拆卸不平衡而導致傾覆,這更讓人們驚訝——印度海軍都能自行建造驅護艦了,居然還會把軍艦給改裝翻了,在世界造艦史上,這恐怕也算是罕見了。
事故現場“貝特瓦”號橫躺在船塢內的照片很快就傳遍了互聯網,網友們紛紛為印度海軍能在船塢這般狹窄的空間里“陰溝翻船”感到驚訝。盡管海軍史上因為設計原因導致重心過高翻沉的戰艦為數不少,但即使最短命的瑞典“瓦薩”號帆船也是在首航后10分鐘才沉沒的……相比之下,“貝特瓦”號只能算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改裝戰艦有點兒像舊房裝修,設計的時候不光要想著把新的家具陳設應用其中,還得顧著新柜舊櫥能夠風格統一,最簡單的改裝就是全部拆了徹底重來,而這往往也是最昂貴的方案。所以很多時候,如何在新舊家裝之間兼顧平衡,才是體現裝修設計和施工本事的地方。
從基礎來說,“布拉納普特拉河”級護衛艦并不是太好,作為“戈達瓦里”級的后續艦,“布拉納普特拉河”級本身的設計雖然是在“戈達瓦里”級基礎上小改,但本質上都是對印度上世紀70年代引進的英國利安德級護衛艦的改進。其基本設計就是在動力不變的情況下加長加寬艦體,以便容納額外的導彈武器和第二架艦載反潛直升機。這一系列改進原本就不甚成功,導致這兩級艦的穩定性變差,如今進行的現代化改裝又破壞了原本脆弱的穩定性,這才導致了悲慘事故的發生。
在印度海陸空三軍中,印度海軍算是最有規劃性的一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印度海軍便決心放棄外購或者仿制外國軍艦,而建造本國自行設計的新艦型,因此自1983年起,印軍先后發展了P-15、P-15A、P-16、P-16A、P-17等五個驅護艦建造計劃,逐步改進、小步快跑,耗時33年總共建造了15艘驅護艦。乍看起來似乎進展不錯,但實際上平均每艘艦從開工到服役的時間都超過10年,以至于幾乎每一艘戰艦都是開工時引領潮流竣工時落后時代。
此次改進的“貝特瓦”號雖然2004年才服役,但其基礎設計基本上是上世紀60年代的,這一根本上的落后使得該艦服役僅10年左右就要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進,否則根本無法滿足現代海戰的要求。不過印軍歷史上從來不乏對艦艇進行現代化改進,結果因改進后艦況變得更差被迫提前退役,或者在改進期間遭遇重大災難徹底報廢的案例。
“續命不成變絕命”可以算是印度海軍艦艇改進的一個魔咒,而其背后反映的,則是印度本國造船工業的孱弱和本國軍事工業管理的極端混亂。在印度,即使堪稱“國家重點工程”的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在建造中也先后三次為了騰出船塢建造商船而被迫下水,至于政府動蕩導致經費不到位引發的工程暫停則更是家常便飯。
類似的亂像只在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海軍發生過。當時的俄軍接手了一大堆艦齡不長卻都亟待大修的主戰艦艇,卻軍費匱乏。最后俄軍不得不將一大批這樣的艦艇以“現代化改進”的名義暫時退役,將經費用于一小批艦況最好的艦艇,以保證俄海軍的力量存在,同時逐一修復這些需大修的艦艇。正是這一思路保住了俄羅斯海軍目前殘存的力量,但代價是包括4艘“基輔”級航母在內的大量海軍大型艦艇在等待的困難時期被廢棄和出售。
印度的國運遠沒有發展到那么糟糕的地步,印度海軍卻接二連三地在修造海軍老艦這樣看似“常規”的工作上絆倒。所謂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對于有著成為“有聲有色”大國夢的印度而言,這樣的海軍,是沒法跟上印度這個國家的腳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