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芹 盛繼春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畜牧工作站 678000)
淺談隆陽區生豬規模養殖現狀及對策
楊自芹 盛繼春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畜牧工作站 678000)
近幾年來,隆陽區在國家養豬發展政策扶持的推動下,標準化規模養豬發展迅速,生豬養殖已經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生豬規模養殖要充分利用先進養豬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生產優質、無污染和健康的豬肉產品,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隆陽區養豬生產取得了較好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易忽約因素,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生豬;規模養殖;現狀;存在問題;對策;隆陽區;保山市
隆陽區是云南滇西農業大區,生豬產業一直是隆陽區的支柱產業,其標準化規模養豬是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建設隆陽區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內容,也是隆陽區畜牧扶貧攻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筆者對隆陽區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的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并就存在的問題及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生豬產業的綠色安全、增效、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看法。
保山市隆陽區位于中國西南部,東經98度43分~99度26分,北緯24度46分~25度38分,東北邊隔瀾滄江與大理相望,南邊和保山市的施甸、龍陵縣相連,西邊以高黎貢山脊與騰沖縣為界,北邊順怒江而上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毗領。總面積5011km2,目前,人口總數達94萬。隆陽區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加之低緯度高海拔和海拔高度差異較大的復雜地形,使隆陽區形成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終年常綠。優越的立體氣候,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給隆陽帶來了立體農業之利,素有 “滇西糧倉”之稱,同樣也給畜牧業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自2007年以來,國家省市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畜牧業生產發展。隆陽區按照相關精神要求,實施生豬規模養殖建設項目、生豬規模養殖合作社 (小區)建設、能繁母豬補貼以及能繁母豬保險等項目,通過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全區以生豬規模養殖發展速度較快,通過實施生豬標準化規模養豬場 (小區)建設項目、特別是生豬調出大縣獎勵項目已實施9年,對上海萬谷永坤實業豬場、永坤萬頭豬場、山田萬頭豬場、勤豐萬頭豬場等為代表的223個規模豬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內容包括圈舍、自動化投料設備、糞污處理設施、防疫設施等,達到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雨污分離、消毒設施齊備、無害化處理設施等標準化建設。使隆陽區生豬規模養殖得到了快速發展,標準化養殖程度大幅提高,2016年,全區有生豬養殖專業示范村123個,有年出欄100頭生豬以上的規模養殖場 (小區、戶)364個,其中:出欄100~499頭的有73個、出欄500~999頭的有237個、出欄1000~2999頭的有38個、出欄3000~4999頭的有7個、出欄5000~9999頭的有7個、出欄10000頭以上的4個,據畜牧部門統計規模化養殖率達35.09%。實現畜牧業產值達32.61億元,同比增長4.52%,其中:生豬產值達20.74億元,同比增長4.54%。生豬存欄112.37萬頭,同比增長3%;出欄肥豬161.7萬頭,同比增長5%。實現肉類總產量15.26萬t,同比增長4.52%,其中:豬肉產量12.31萬t,同比增長4.5%。同時全區生豬良種率、外銷數有了質的飛躍。從2007年實施國家生豬良種補貼項目以來,共建立了5個縣級供種企業,年提供優質長大二元母豬9000頭,有16個生豬人工授精站,完善了人工授精精液配送網絡點,生豬人工授精覆蓋全區19個鄉鎮,良種覆蓋率達到90.2%。2016年以杜長大為主的良種生豬飼養比例達72.1%,區內有活躍的生豬外銷大戶31戶,年外銷生豬達48.6萬頭。全區有大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場1個,容量600m3,可年處理病死動物300多t,其他無害化處理池195個。
目前除隆陽區7個較大規模養殖企業以外,其他養殖戶主要以家庭養殖模式,從事規模生豬生產的從業者年齡層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懂技術、善管理者比例不到50%。對市場預測準確度低、規避風險能力差、新技術應用推廣慢,直接影響隆陽區生豬產業進一步的快速、高效、健康發展。
全區缺乏畜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品牌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滯后,畜牧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不完整。目前全區生豬產品加工企業中,僅有城區2家生豬屠宰企業和鄉鎮15個屠宰點,均屬小規模初級加工企業,主要滿足自給自食,生豬絕大多數是以活豬的形式外銷周邊地州、外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不高,受市場沖擊較大,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養豬專業合作社大多只有松散聯合,缺乏統一行業管理、合作社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溝通信息、協調生產、調控價格、保護養殖戶利益等方面還沒有起到主導作用。
隆陽區養豬總量相比全省來看,總體規模較小,難以爭取較大的養殖項目,盡管國家啟動實施生豬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但扶持面小,且投資額度較少,加之地方財政配套制度不到位,也制約了規模養殖的發展。
由于隆陽區毗鄰緬甸邊境大通道,牲畜及其產品流動頻繁,部分養殖戶引種頻繁,現在的動物疫情復雜多樣,口蹄疫、傳染性胃腸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動物疫病威脅日益嚴重。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等動物疫病嚴重威脅畜牧產業發展,加之部分養殖戶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質量不高,疫病風險嚴峻,疫病在部分養豬戶及企業時有發生。
過去幾年大多數規模養殖場建設未進行規劃設計論證,選址隨意,有些養殖場建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線,人員密集的村莊,人員流動性大,外來車輛多,場舍設施投入少。達不到科學生產和動物防疫要求,為動物疫病傳播途徑提供了便利,易暴發疫病,且難以控制。
全區只有萬谷永坤公司建有一個1000m3的沼氣,用于污水處理利用,隆陽區良種試驗場建有一套自動污水處理設備,污水三級沉淀處理豬場有11個,其他豬場大多只有一個沉淀池處理。隆陽區生豬養殖發展處于傳統分散向規模養殖過渡期,環保基礎設施不健全,與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相差甚遠,分散養殖及2012年前建有的豬場糞便無害處理落后,目前大多數采取集中堆積處理方法簡單不徹底,豬尿和污水只經過簡單過濾處理,規模豬場污水處理達標率只占到33%,還有個別養豬場環境意識淡薄,將畜禽養殖廢棄物向水體排放、傾倒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養殖區域環境狀況比較惡劣。而標準的無害化處理設施成本高,養殖戶難以承受,豬糞和污水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污染,畜牧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治理與發展任務艱巨。
隆陽區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從立足生態建區,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科學制定規劃、落實環保責任、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執法等工作,積極實現畜禽養殖污染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目標出發,以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發展為基礎,以標準化生產為核心,以項目實施為載體,完善基礎設施,改善防疫條件,規范生產行為,推廣先進技術,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生豬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態化水平。
首先對新建設的規模養豬場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養殖區域,統籌安排畜牧用地。把種養結合、適度規模養殖作為主推方向,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引導生豬養殖向土地資源豐富、防疫屏障良好、遠離居民區的山區、林果地轉移。逐步分布到自然資源豐富的西邑、瓦渡、丙麻、蒲縹、楊柳、潞江、芒寬等林果主產鄉鎮發展生豬產業。其次對新建養豬場時要嚴格審批,統一規劃,把畜牧場與農田、魚塘、園地一并規劃,實現 “豬、沼、果”,“豬、果、林、(茶)園”種植利用養殖模式。實現從傳統農業 “豬-廢物排放”的生產過程向 “種植-豬-廢物資源轉化 (沼氣發電)-豬利用或種植”良性循環生產“變廢為寶”模式,即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輕了環境污染壓力,實行生態養殖,促進農村養豬場環境綜合治理。
加強對具有一定規模豬場的升級改造,按照 “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的要求組織生產,應用科學的房舍結構、生產工藝,實現固體和液體、糞與尿、雨水和污水三分離,降低污水產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濃度,使其達到保溫隔熱,冬暖夏涼;自動飲水,自由采食;干清糞,雨污水分流,零排放;節能降耗,綠色環保,資源得到再利用的標準。從而提升全區規模養豬達到標準化、生態化水平。
一是繼續爭取項目扶持,落實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在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小區)建設、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生豬良種補貼、能繁母豬保險和補貼等項目的實施中,將重點用于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和升級改造。二是培植壯大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和示范帶動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采取 “公司+農戶”等形式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實行 “五統一”的運作模式,即 “統一提供種豬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提供技術、統一回收商品豬”。三是積極扶持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推廣、行業自律、維權保障、市場開拓方面的作用,實現規模養殖場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四是要進一步對良種推廣、養豬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和技術開發等進行專項扶持。
近幾年來隆陽區生豬外銷周邊各地州市及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等地,深受人民喜歡。2016年10月隆陽區成立互聯網 “活豬交易中心”,拓寬與大中型城市、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大型生豬交易市場加強聯系,爭取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實現訂單生產。加快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上市畜產品的品牌,創建隆陽區優質無公害生豬品牌。
結合隆陽區實際,嚴格推行國家農業部禁養、限養區域化定方案,調整、轉移養殖空間,合理優化規模養殖生產布局,推進畜禽養殖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廣應用清潔生產綜合技術,把生豬排泄物污染防治作為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重要內容,對規模化豬場必須突出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建立環境評價、防疫審核等養殖業準入機制;對現有規模養豬場要分別情況進行污染整治,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制度;大力推廣適度規模養殖,實行家庭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干糞堆積發酵后還田種植,污水厭氧發酵后入田肥糧、果、樹、草;大力推廣種養結合、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利用、生物發酵墊料減排、使用環保飼料等綜合防治措施。
隆陽區要加強區鄉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完善服務機制,為養殖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和信息服務;加強鄉村動物防疫員、畜禽繁育員、養殖場業主的培訓,提高生豬養殖水平;加快推廣生豬人工授精、標準化養殖、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加強動物衛生執法隊伍建設,緊緊圍繞檢疫、監督、執法、可追溯管理、無害化處理、養殖場污染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督導執法。
近幾年來,隆陽區規模養豬生產發展在區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廣大養豬人的努力探索,規模養豬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有一些較好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但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積極探索隆陽區規模養豬生產發展的思路、方式,提高生豬及其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生態建區,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要求,生豬規模養殖要以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科學制定規劃,提高生豬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態化水平,保持生豬養殖業協調、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產形式。為全區打贏扶貧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