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藝曲延鵬邱少紅王芳初強
(1,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2,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3,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武寧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
豬的副嗜血桿菌病治療體會
王曉藝1曲延鵬2邱少紅3王芳3初強2
(1,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2,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3,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武寧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264100
近幾年來,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豬的副嗜血桿菌病危害比較嚴重,發病率逐年提高,給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本文針對筆者多年的治療經驗,簡要談談防治方法。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也稱格拉澤氏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臨床上以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高死亡率為特征的傳染病。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影響著養豬業的發展,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隨著規模化養豬技術的應用和飼養高度密集,本病危害越來越嚴重,特別與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圓環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時,使本病更容易趁機并發或繼發,且發病很快,臨床確診和治療都有困難,死淘率大幅度上升,損失慘重。目前許多養殖人員缺乏對該病應有的認識,甚至將其與胸膜肺炎、鏈球菌病及附紅細胞體病混淆而忽視其存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應引起高度重視。
副豬嗜血桿菌,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形態多變,有15個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4、5、13最為常見。該菌生長時嚴格需要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或V因子),在血液培養基和巧克力培養基上生長,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養基上無溶血現象。一般條件下難以分離和培養,尤其是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病豬的病料,因而給本病的診斷帶來困難。常用消毒藥可將其殺死。
(1)患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該菌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內定居。主要通過空氣直接接觸感染,消化道也可感染,易引起群發,有時呈地方流行。
(2)副豬嗜血桿菌只感染豬。仔豬敏感,尤以斷奶后的保育豬最為多發,尤以5~8周齡豬最易感。近幾年有向育成豬發展的趨勢,發病率一般15~30%。幸存豬常成僵豬,生長緩慢。
(3)飼養環境惡劣、天氣突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斷奶、轉群等各種應激因素常為誘因,導致本病的發生。
(4)本病常與其他各種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
(5)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春寒冷季節多發。
發病很快,有的甚至未見任何癥狀猝死。早期發燒 (40.5~42℃),精神沉郁,反應遲鈍,伴有咳嗽或打噴嚏。重有呼吸困難,腹式呼吸,疼痛,關節腫脹,顫抖,共濟失調,耳尖發紫。
表現為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腦膜炎、關節腫大或跛行。漸進性消瘦,體表皮膚蒼白,四肢無力,被毛粗亂,喜歡向同一側躺臥,行動遲緩、僵硬、后肢不協調。
全身淋巴結腫大,胸膜、腹膜、心包膜及關節的漿膜出現纖維素性炎,表現為單個或多個漿膜的漿膜性或化膿性的纖維蛋白滲出物,外觀淡黃色薄膜狀的偽膜附著在肺胸膜、肋胸膜、心包膜、脾、肝與腹膜、腸以及關節等器官表面,也有條索狀纖維素性膜。一般情況下肺和心包的纖維素性炎同時存在。
(1)治療應在早期,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由于本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發現患病豬只應及時進行隔離與治療。同時對整個豬群采取嚴格的消毒與控制措施。
(2)病豬出現臨床癥狀后,應及時采取肌注或靜注用藥方式給藥。同時必須用大劑量的敏感抗菌藥對同欄所有豬都進行治療。在用藥時要適當加大劑量,治療療程不得少于4~5d,防止復發。
(3)很多慢性病例均由于長期不進食衰竭而死。為此要加強護理,飲水中加電解多維、葡萄糖、黃芪多糖等增強抵抗力的藥物。
(4)本病治療非常困難,病初要早期治療,配合解熱鎮痛藥、VC、干擾素、黃芪多糖、板藍根、魚腥草等抗病毒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中藥制劑,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治療效果不佳。
(1)加強飼養管理,提供舒適的環境。
(2)加強免疫、防疫工作,防控好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圓環病毒病及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消除其他呼吸道疾病。
(3)減少各種應激因素,豬舍保持衛生,環境干燥,養殖密度適中,溫度、濕度適宜,通風良好。同時將斷奶,轉群,防疫等應激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消除其他誘因。
(4)在日糧或飲水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并要科學用藥。
①泰妙菌素100ppm+阿莫西林250ppm,連喂2周。
②頭孢噻呋鈉50~100ppm+TMP50~100ppm,連喂1周后劑量減半,再繼續喂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