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馮錦屏 葉少欣 楊潔 于丹丹
產科集束化護理方案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王麗娟 馮錦屏 葉少欣 楊潔 于丹丹
目的探索產科集束化護理方案是否可以預防產后抑郁。方法100例產婦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實驗組采取集束化護理方案護理。對兩組產前產后使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產婦抑郁狀況進行測評, 比較兩組抑郁發生情況。結果產前實驗組EPDS評分為(9.31±3.05)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9.21±2.98)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實驗組EPDS評分為(7.31±2.01)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8.62±2.65)分, 實驗組EP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婦中有1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2.0%;對照組產婦中有7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14.0%;實驗組產婦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科集束化護理有利于產婦產后恢復, 能有效改善孕產婦抑郁情緒, 達到預防產后抑郁癥的效果。
集束化護理;產后抑郁;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
目前, 產后抑郁癥雖易于識別, 但易被忽視, 較少得到診斷和及時治療, 而護理人員引導有利于產婦減輕產后抑郁。應提高對產婦產后抑郁癥的認識, 有利于其和家屬對產后抑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使產婦早獲得良好的預防[1,2]。本研究對孕產婦自孕期到產后進行集束化護理干預, 探討集束化護理干預對產婦對產后抑郁癥的預防作用, 評價其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間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市婦幼保健院100例產婦,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28.36±4.07)歲, 實驗組平均年齡(28.30±3.6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有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采取集束化護理方案護理, 集束化護理是將多種護理方案進行集中, 評判相互作用或者總和是否會對照護對象產生更大作用。此次集束化方案主要包括施行責任制護理、全程護理、使用導樂分娩護理和延續護理對產婦施行綜合照護。
1.2.1 責任制護理 目前, 責任制護理已經成為臨床的主要護理模式之一。在此次集束化護理方案中, 強調采用責任制對每位產婦開展優質服務。使得負責到人, 減少因為相互認為已經做過心理方面護理而產生的漏洞。責任制護理方式作為此次集束化方案中的一環, 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對其負責的產婦進行一對一的照護。輔助其放松, 并制定護理方案和分娩方案。
1.2.2 全程護理 全程護理強調使用護理支持對產婦產程、分娩方式及產后的全程跟蹤和照護。給予全程護理, 即產前做好入院時健康宣教, 在產時營造安適的環境, 在產后指導爸爸媽媽關于新生兒養育的知識, 并了解新媽媽的心理狀態與身體康復情況, 根據其實際情給予相應的指導與護理。
1.2.3 導樂分娩護理 產前由護士向產婦講解導樂分娩的目的及意義, 依據產婦情況進行指導。臨產時將分娩流程告知產婦及家屬, 產程進入活躍期后, 播放舒緩的音樂使產婦放松, 減輕其疼痛, 縮短產程。分娩時可由產婦選擇熟悉的護理人員陪護, 增加分娩信心。宮口開大2 cm后通知導樂人員開始導樂陪伴, 具體內容同相關文獻相似[3-6]。
1.2.4 延續護理 制訂延續性護理模式為產婦保健和心理抑郁提供指導居家護指導。除了科室在1周內對產婦和新生兒進行對話隨訪外, 還聯系社區或基層醫療保健機構對產婦進行家庭尋訪, 了解產婦情況, 解決產婦在康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1個月后對產婦的康復和心理情況進行再次電話訪問, 了解再次期間是夠按照醫院和社區或基層保健機構的照護方法進行康復, 病了解產婦的身心康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產前及產后42 d使用EPDS評分對產婦抑郁狀況進行測評, 比較兩組抑郁發生情況。EPDS評分范圍0~30分, 總分>13分為陽性, 提示產婦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總分≤13分為陰性, 說明產婦身心健康, 沒有產后抑郁的傾向。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前產后EPDS評分比較 兩組產婦分別于產前及產后42 d用EPDS評分對產婦抑郁狀況進行測評。產前實驗組EPDS評分為(9.31±3.05)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9.21±2.98)分, 兩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實驗組EPDS評分為(7.31±2.01)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8.62±2.65)分, 實驗組EP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抑郁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產婦中有1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2.0%;對照組產婦中有7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14.0%;實驗組產婦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過本次研究作者觀察分析, 出生嬰兒男女對產后抑郁水平沒有直接影響, 這可能與目前男女平等有關, 家人不再重男輕女。然而由于風俗限制,有些地區的結果可能會與此次調查結果有差異[7,8]。因此在護理過程中, 應該加強跨文化護理。另外, 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產婦的受教育水平都會對產后抑郁有影響。家庭收入高則產婦會覺得養孩子的壓力小一些;而產婦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則越善于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疏導[9]。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家庭收入低, 產婦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群, 加強對其的護理, 減少其產后抑郁的發生率。
有研究表明單獨實施四種護理方案都有益于減輕產后抑郁:有文獻提出責任制整體護理可以有效的降低產婦產后焦慮和抑郁癥的發生率及減輕抑郁的程度, 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10]。也有文獻提出全程護理支持能夠縮短產婦產程、促進自然分娩, 減輕產后抑郁[11]。對產婦實施全程優質護理可以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12]。而采用導樂分娩護理可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率, 對教育程度低和計劃外妊娠的初產婦效果更顯著[13]。并且以家庭跟進式延續護理模式指導初產后產婦家庭陪護的居家護理行為, 可以有效地提高陪護預防初產婦產后抑郁的依從性, 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率,使產婦愉快的渡過產褥期和哺乳期, 促進母嬰身心健康[14]。
本次研究將四種方案進行了綜合, 進行集束化護理。雖然產后抑郁依舊可能在產婦身上出現, 但是可以通過護理來調節。產前干預有利于減少壓力與分娩結局, 因此提早干預對產婦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有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量表會有不同的效果, 可以反映受試者真實情況[15]。此次選取量表具有代表性, 可以測量出產后抑郁情況。但日后的干預中也可以采取其他量表進行測量來驗證和豐富此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產前實驗組EPDS評分為(9.31±3.05)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9.21±2.98)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實驗組EPDS評分為(7.31±2.01)分, 對照組EPDS評分為(8.62±2.65)分, 實驗組EP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婦中有1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2.0%;對照組產婦中有7例發生抑郁, 抑郁發生率為14.0%;實驗組產婦抑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集束化護理方案可以預防產后抑郁。
總之, 產科集束化護理有利于產婦產后恢復, 能有效改善孕產婦抑郁情緒, 達到預防產后抑郁癥的效果。
[1] 朱春香.產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研究進展.上海護理, 2014, 14(2):70-74.
[2] 劉萍花, 肖亞.產后抑郁影響因素及護理策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33):5402-5403.
[3] 潘雅梅, 詹愛丁.導樂分娩對產婦抑郁癥的影響及臨床護理分析.護士進修雜志, 2014(24):2245-2247.
[4] 周雪梅.對初產婦進行導樂分娩護理的效果研究.當代醫藥論叢, 2014(15):91-92.
[5] 鄭桂紅.對順產婦實施導樂分娩護理的效果研究.當代醫藥論叢, 2015(11):131-132.
[6] 黃曉蓉, 余露, 曹艷, 等.導樂陪伴分娩在初產婦分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0):2195-2196.
[7] 胡娟, 吳靜.對90例產婦實施導樂分娩的護理探討.中國醫藥指南, 2013(21):361-362.
[8] 孫冬梅.全程導樂陪伴式分娩在初產婦護理中的臨床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34):98-99.
[9] 何子燕.全程導樂陪伴式分娩在初產婦護理中的臨床觀察.醫學信息, 2015(2):333.
[10] 唐芳, 黎秋元, 王麗君, 等.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對預防產后抑郁價值的探討.醫學臨床研究, 2014, 31(6):1070-1072.
[11] 趙玉琴, 胡艷紅, 趙靜玲.護理支持對產婦分娩過程及產后抑郁的影響.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9):1418-1419.
[12] 王英.優質護理預防產褥期產婦產后憂郁癥效果觀察.西部中醫藥, 2013(9):127-128.
[13] 陸麗, 代莉, 劉嵐, 等.導樂分娩對預防初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6):23-25.
[14] 范福玲.家庭跟進式護理預防初產婦產后抑郁依從性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1, 30(11):1698-1699.
[15] 李密密, 唐青峰, 張國琴, 等.我國產后抑郁評估量表的應用現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6, 30(6):418-4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0.093
2017-03-29]
528000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