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春 (河北省承德縣農牧局 067400)
雞脂肪肝綜合征診治
李賽春 (河北省承德縣農牧局 067400)
雞脂肪肝綜合征是由脂肪代謝障礙引起的一種代謝障礙病。其特征是雞體肥胖,產蛋減少,常因肝破裂大量出血而突然死亡。發病特點多見于籠養高產雞群或產蛋高峰期。本病最早報道于1951年的美國。我國目前在多地有發生。
(1)長期飼喂高能量、低蛋白飼料,如飼料中玉米或其他谷物等碳水化合物過多,而動物性蛋白質飼料以及膽堿、V月和VE含量不足可造成脂肪在肝臟中蓄積,引起脂肪肝綜合征。
(2)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時,過剩的蛋白質可轉化為脂肪,引起本病。
(3)飼養因素,如環境高溫、光照、飲水不足等應激因素,缺乏運動等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
(4)雞發生黃曲霉毒素中毒時也會引起肝臟脂肪變性。
本病多發生于籠養產蛋母雞,且多數肥胖,體重比正常水平高25%左右,病初無明顯臨床癥狀,精神、食欲無異常。產蛋率突然下降10~40%,病雞喜臥,腹大下垂,冠、肉髯蒼白,貧血。多在夜間、午后突然死亡,特別是出現應激時死亡率增高。一般從出現癥狀到死亡約1~2d,有的甚至數小時或突然死亡。死亡率高的可達20%。
剖檢病變是在死亡雞皮下及腹腔內有大量脂肪沉積,肝臟明顯腫大,呈淺黃褐色,質地松軟易碎,表面有出血點和壞死灶,有時可見到肝包膜破裂而引起內出血,腹腔內有大量凝血塊。其他器官一般無明顯變化。顯微鏡下,可看到肝細胞索紊亂,肝細胞腫大,胞漿內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擠于一側,有的肝細胞壞死,間質內也充滿脂肪組織。
根據本病的癥狀和病理剖檢特征,結合飼料成分分析,可作出診斷。
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是科學配合飼料,防止飼料能量水平過高;在飼料中適量添加膽堿、蛋氨酸、VE和V月12等對本病的預防均有一定作用。育成雞應嚴格控制體重,防止過肥。雞開產后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光照時間,保持雞舍內環境安靜,溫度適宜,不喂發霉變質的飼料,盡量減少一切應激因素,對雞脂肪肝綜合征也有一定作用。飼料要妥善保存,防治發霉變質。
對于發病雞群,積極尋找病因,并加以消除,如果是飼料問題,應調整飼料配方,降低能量飼料的含量,增加蛋白質1~2%,并于每100千克飼料中添加氯化膽堿100g、VE1000國際單位、 V月121.2mg、 肌醇 100g, 連用 2~3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