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等資源系統的優化提升,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旅游的全覆蓋、全時空、全參與。今年2月份,金湖縣成功獲批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是全省獲評八家中唯一的一個縣,淮安市僅此一家。對此,一方面我們倍感欣喜,另一方面,對照全域旅游的標桿,我們又深知創建任務的艱巨,可謂壓力和動力同生,機遇和挑戰并存。
金湖全域旅游的獨特優勢
稟賦好。金湖有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三湖環繞,淮河入江水道、金寶航線貫穿腹地,縣域總面積139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20平方公里,是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區的代表。2014年,在蘇北率先獲得國家生態縣、全國首家氣候宜人之鄉,近幾年空氣質量優良率均超過80%,位居全省前列。
民風淳。金湖,乃古三阿之地、堯帝故里,是中華家風的重要發源地,堯母教子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千百年來,金湖人汲取齊魯文化、吳楚文化的精髓,遵循古圣先賢道德傳家的訓示,逐漸形成“忠孝仁愛、信義平和”的家風文化。今天的金湖人秉性忠和、熱情包容、誠實守信,金湖地區鄉風敦厚、民風淳樸,連續14年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獲評全國法治創建工作先進縣。
區位優。金湖地處江蘇省中部,東連京滬高速、西接寧淮高速,淮金線貫穿南北,形成與南京、揚州、鎮江、淮安等中心城市的1小時交通圈;縣城距南京祿口機場只有1.5小時車程,距漣水機場1小時車程;“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的寧淮城際鐵路,經過并停靠金湖,使金湖納入全國的高鐵路網中,從而實現了金湖與上海、北京等都市圈交通網絡的高速對接。
啟動早。全縣已擁有旅游景點10個,其中金湖荷花蕩景區、白馬湖生態漁村、堯帝古城、柳樹灣濕地公園、水上森林公園等7家為國家2A級以上景區,堯文化旅游產業園為華東地區唯一的遠古歷史人物紀念地。縣城有星級飯店7家,省星級鄉村旅游點4家,旅行社7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持有導游資格證書者134人。城區通往景區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金湖全域旅游存在的短板
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目前對外開放的景點基礎設施雖較完備,但是與全域旅游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適應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需求。一是村道狹窄,道路標志欠缺。二是陸路雖基本循環,水路還未完全開辟。三是旅游景點賓館飯店、衛生設施、停車場地不足,存在吃住難、如廁難、停車難等問題,影響了“快行慢游”的休閑旅游發展。
文化底蘊挖掘不深。文章憑風景以傳,風景借文章得顯。旅游景區的美譽度、知名度,需倚仗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提升其內涵。目前,我縣除荷花蕩景區外,縣域內其它景區的開發主體仍以生態農業、自然風光為主題,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景區的特色文化沒有形成,參觀內容較為單一,缺乏趣味性、人文性,難以滿足游客對文化方面的深層次需求。
“旅游+”產業鏈尚未形成。發展全域旅游要把旅游從封閉的自循環向多產業互融發展綜合循環這一方向轉變。目前,我縣的旅游業還是以單一業態為主,缺乏與工、商、金融、文化、體育、信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旅游+”產業鏈還沒有形成。
金湖全域旅游的路徑探索
成立統一領導機構。縣級層面,成立全縣旅游發展委員會、全域旅游創建指揮部、全域旅游管理服務中心,確保全域旅游的高點定位、高位謀劃、高效運作。執法層面,建立健全旅游綜合執法協調處理機制,成立全縣旅游執法綜合協調辦公室和文化旅游綜合執法大隊,具體承擔旅游執法職能。在重點景區設立旅游警務室、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場監督分局等機構,確保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回。政策層面,將全域旅游創建納入各鎮、各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強化旅游工作推進力度,出臺《金湖縣全域旅游扶持發展意見》,確保旅游的全覆蓋、全時空、全參與,使景點變景區,一縣皆景區。
加強旅游業態創新。一是大力構建具有金湖特色的“旅游+”產業圈。突出生態旅游,花大力氣變“一日游”為“過夜游”,變“觀光游”為“休假游”,變“小眾游”為“大眾游”,變“季節游”為“全年游”,重點發展“旅游+農業”“旅游+體育”“旅游+養生”“旅游+健康醫療”“旅游+工業”等新業態,盡快實現“春花、夏荷、秋養、冬購”的目標。二是豐富金湖全域旅游內容,力爭“荷花稻花同香,漁歌秧歌齊飛”。在以瓜果采摘、農事體驗、花卉觀賞為主要內容的農業觀光旅游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水文化為主題的參與式旅游,在白馬湖或高郵湖開設漁業博物館,通過劃漁船、穿蓑衣、撒漁網、摘蓮蓬、采紅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游客找尋逝去的水上人家的樂趣;完善以綠道騎行、自行車賽、河湖游泳為支撐的體育旅游;借助柳樹灣濕地公園、水上森林公園等載體發展落地自駕旅游;深入開展以家風家規、荷文化、民俗、秧歌等為主題的研學旅游。三是利用豐富的湖鮮食材,打造好“舌尖上的金湖”,給游客留下“食在金湖”的美好記憶,大力推進“八大碗”、“湖水煮湖魚”及金湖荷藕、蓮子、蔞蒿、野芹、芡實、螃蟹、龍蝦、白魚、泥鰍等水產品的宣傳介紹,并將其包裝為游客的“隨手禮”。
加強旅游設施建設。把“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與基礎設施建設融為一體,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推進。按照“旅行即學習,慢游即生活”的旅游理念,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凸顯的全域旅游服務體系。一是完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的整合,打造“一心多點”的旅游咨詢集散服務格局。二是加快精品主城區“荷花之都”城市形象提升,將荷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營造濃郁荷都氛圍,并提煉出金湖旅游的獨特標識。三是完善旅游交通體系的建設,加快構建水、陸、空立體旅游的新格局。著力開通淮河入江水道、金寶航道與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水上旅游循環線路。430省道、247省道、金馬高速東延、高郵湖大橋等交通工程按期推進,鄉村道路改造向景區傾斜,實現金湖與周邊城市、城區與旅游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旅游公路交通無縫對接。借助通用機場,確定飛行線路,發展低空旅游。
彰顯歷史文化底蘊。金湖建縣于1959年,雖建縣較晚,但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此后積淀了堯文化、荷文化、水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金湖秧歌、蓮湘舞等一大批文化遺產。歷史上金湖境內名人輩出,堯帝就誕生于今天金湖境內的塔集,呂良鎮境內有梁武帝讀書臺,“金屋藏嬌”中的阿嬌也為境內人,明正德皇帝兩次來境內釣魚,歷史上奠定東晉淝水之戰勝利基礎的三阿之戰也發生在境內。吳運鐸為廠長的新四軍子彈廠、新四軍的淮南工委分別位于縣內金南鎮和呂良鎮。創建工作中,我們要重點做好文物資料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尤其是與堯文化、荷文化、水文化、紅色文化相關的歷史名人、文物、遺跡、傳說的搜集整理,并做成石碑、壁畫、雕塑等,使景區與文化相融,從而提升旅游的歷史文化品位。
增添更多金湖符號。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確定一個好的名稱是提高知名度、美譽度的捷徑之一,也是推進全域旅游的助力之一。如我縣的荷花蕩、水上森林公園、堯園賓館、濱湖小區、金荷花幼兒園、荷香源白酒等名稱具有較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較深厚的文化內涵,容易引起公眾對金湖的關注。縣旅委將儲備含有金湖元素的三百個名稱,由縣民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商聯等部門推薦,用作今后的路名、地名、廠名、店名、品名的備選,這些金湖符號,一定會讓游客一踏上金湖的土地,就感受到金湖的地域特色,未踏上金湖的土地也能感受到金湖的氣息。
(作者系中共金湖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