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展+葉榮宗+蘇勝利
“世界銀杏看中國,中國銀杏看泰興”。泰興享有華夏“銀杏第一市”美譽,而位于泰興市北部的宣堡鎮,則被稱為“中國銀杏第一鎮”。全鎮現有定植銀杏樹25萬株,掛果銀杏樹16余萬株,銀杏果(俗稱白果)常年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坐擁如此豐富的銀杏資源,宣堡發展銀杏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受多重因素制約,銀杏產業就如同“玻璃瓶中的蒼蠅”,看得到光明前景,騰飛卻困難重重。適應新形勢,宣堡鎮黨委政府深入實施“特色興鎮、生態立鎮”戰略,挖掘和釋放銀杏資源優勢,在探索打造“銀杏養生小鎮”中砥礪前行。
無人問津的憂慮
進入宣堡鎮境內,隨處可見成群成片的銀杏樹,樹姿雄偉壯麗,春夏郁郁蔥蔥,秋冬張揚明艷,形成優美而獨特的自然景觀。當地具有種植銀杏的傳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人工種植歷史,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溝頭渠邊都有銀杏樹的身影。不僅如此,該地銀杏種植系統有自己的特點,已被列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曾幾何時,銀杏不僅是宣堡人感情深厚的“母親樹”,更是他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銀杏樹全身是寶,銀杏果(俗稱白果)具有藥用價值高,銀杏樹鮮葉也是提取黃酮成分的制藥原料,銀杏樹苗木更是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白果價格很高,一斤能賣到30多元,在1996年價格最高時候甚至達50元。一棵掛果的銀杏樹,一年白果產量能賣到數千元甚至數萬元,著實能夠帶動當地發家致富。當時,當地小伙子找對象,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家“實地考察”,看男方家中種植了多少銀杏樹。如果男方家中大面積種植銀杏樹,那就成了女方首選的“香餑餑”。
2002年,宣堡銀杏市場開張,256個門面全部被搶租一空。最紅火時有200多個銀杏經紀人入場收購,年交易量達2萬多噸,成為國內最大的銀杏交易市場。然而近幾年,這個偌大的銀杏市場卻是另一番光景——多數門面空關,有的轉行開了小超市和服裝店,只有幾個門面正常收購,來賣銀杏的農民寥寥無幾。事實上,自2000年之后白果價格開始連年下跌,如今每斤甚至賣不到1元錢。在銀杏收獲季節,飽滿誘人的白果綴滿枝頭,但卻少有人采摘。大面積種植的果農需要請人幫工收摘,但白果價賤傷農,賺錢微乎其微。散種銀杏的人家,請人收摘還賺不回工錢。結果,大量成熟白果任憑風吹雨打,自然脫落,最終腐爛或者被當垃圾清理,讓人心疼不已。
與白果一樣,銀杏葉、銀杏苗木的市場形勢也不容樂觀。銀杏鮮青葉的價格跌到了每公斤2到3元,銀杏樹苗的價格也一跌再跌,直徑5公分粗的銀杏樹一株才賣幾十元。銀杏是生長緩慢的樹種,這么低的價格對育苗者來說太不劃算。如此一來,宣堡鎮銀杏產業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特色產業的探索
從價格高漲到無人問津,從“搖錢樹”變成“賠錢貨”,當地銀杏產業整體陷入低迷,鎮域經濟隨之增長乏力。一張特色發展的未解答卷,正擺在宣堡鎮黨委政府面前。盡管銀杏產業發展困難重重,但鎮領導班子選擇走特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堅定不移。
直面和分析問題,是探索前進的第一步。當地政府判斷認為,供求關系失衡是銀杏產業不景氣的直接原因。在市場鼎盛期,當地居民大面積種植銀杏,加之銀杏嫁接技術的普及,銀杏苗只要7-8年就能掛果。此外,銀杏樹很少有病蟲害的侵襲,使銀杏高產成為常態。同時,山東、貴州、廣東等省以及日本、韓國、印尼等國也在大面積種植銀杏。銀杏產量急速增長,但國內外市場需求并沒有同步增長,供需關系隨之逆轉,銀杏價格自然與日俱下。
不過,銀杏產業絕非沒有前途。同為銀杏主產區的邳州,銀杏產業卻紅紅火火,從賣銀杏果、銀杏葉到賣銀杏產品,從賣加工到“賣風景”,順利實現銀杏的一二三產業貫通發展。在山東省郯城縣,當地政府推動銀杏產業“接二連三”,銀杏加工品銷售和銀杏旅游漸漸唱起了主角,銀杏產業富民效應不斷放大。在浙江省長興縣,十里古銀杏長廊,各式各樣的白果餐飲,以及銀杏深加工產業,都為當地帶來諸多經濟效益。
鑒于此,宣堡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賣白果之外從事多種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發展銀杏苗木、銀杏盆景等,發展銀杏深加工產業,探索多途徑增收的銀杏產業發展新路。目前,當地從事林果產業業主總數達49個,發展林果產業總面積21000多畝,已形成萬畝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投資總額超過4.5億元。特色林果產業正常吸納3200個農民就業,大大促進了農民增收。在銀杏深加工方面,已培育引進多家企業,主要生產銀杏黃酮膠囊、銀杏酒、銀杏晶、銀杏茶、銀杏砧板、銀杏盆景等,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
坐落于宣堡鎮的國家古銀杏公園,經確認古銀杏群落達15個,是全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樹齡最高、林相最佳、保護最好的古銀杏群落,被譽為“自然之奇跡、休閑之勝地”。依托于這個生態寶庫,宣堡鎮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打造“路在綠中、鎮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小鎮”,年均吸引游客30萬人次,旅游產業發展漸入佳境、態勢喜人。
養生小鎮的追求
2016年,“特色小鎮”這一新概念迅速進入公眾視野。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
始終在“特色”上求索的宣堡人,對建設特色小鎮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反應敏銳,提出打造“銀杏養生小鎮”的新目標、新追求。在這方面,當地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環境優勢、文化優勢,無疑是宣堡鎮黨委政府最應干、能夠干、必須干好的事情。
“銀杏養生小鎮”的特色,就特在銀杏品牌、特在銀杏資源、特在銀杏文化、特在銀杏生態。銀杏樹是泰興的市樹、江蘇的省樹,也是呼聲最高的、最有可能成為國樹的候選樹,其衍生價值不可限量。當下,回歸自然、享受人生、休閑養生,成為新的時尚,康體保健等高端旅游初現端倪。古銀杏森林生態養生旅游品牌在上海、浙江、蘇南等地具有較為穩定而成熟的客源市場。未來,宣堡還將打造以銀杏文化為主題的銀杏小西湖公園、銀杏文化展廳、銀杏博物館等,提升銀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彰顯“醫、藥、養、游、文”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打造“銀杏養生小鎮”,宣堡還注重資源和要素的融合。在特色小鎮規劃中,宣堡提出要建設養生度假區、休閑游樂區、銀杏古剎區、戶外體驗區、科普宣教區、產業聚集區,集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為一體。泰州市已成為國家級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的試點城市,建設“銀杏養生小鎮”與發展大健康產業相生相合,有利于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加快銀杏科技成果轉化和銀杏產業發展,重振“銀杏富民工程”雄風。與此同時,宣堡鎮注重把產業發展與富民惠民結合起來,完善小鎮旅游配套設施,既吸引外地游客旅游消費,又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盡管身處最冷的“冬天”,但宣堡人依然相信銀杏產業必將復蘇和興旺。隨著一個個項目的順利落地,特色小鎮建設正有序推進,銀杏產業的“春天”也不再遙遠。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