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是首都的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和北京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拓展區,是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勝地和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供給基地。同時,山區也是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最為薄弱的地區,是北京全面實現小康的難點和關鍵點。為筑牢生態屏障、服務首都北京,發展特色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與全市人民共同奔小康,近十幾年來山區人民在關閉礦山中,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探索出了溝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五個創新初見成效
北京溝域經濟建設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意,以下五個創新初見成效:
豐富了溝域經濟建設的新理念。北京溝域經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豐富了溝域經濟的生態友好型和生態服務型經濟的新內涵,推動北京溝域朝著“景色怡人、產業誘人、環境留人、品牌待人、文化醉人”的山水公園方向發展。
豐富了溝域經濟建設的新思路。堅持五個原則: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農民主體、富裕農民;規劃先行、依法推進;統籌兼顧、聚力發展。走實五條道路:把握溝域經濟的地位,走高端發展之路;把握溝域經濟的要義,走生態友好發展之路;把握溝域經濟的生命,走特色發展之路;把握溝域經濟的目標,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把握溝域經濟的推進方式,走聚力共建發展之路。實施五項工程:推進環境整治、生態建設、基礎設施、新村民居和特色產業等五項工程建設。
豐富了溝域經濟建設的新模式。北京溝域經濟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完善了自然風光引導、特色產業發展、民俗文化展示、生態修復切入、龍頭景區帶動、文化創意先導六種發展模式。
完善了溝域經濟建設的新機制。完善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探索了溝域經濟市級指導服務、區級調度指揮、鄉鎮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政區劃,建立以溝域為單元的聯動機制,集中力量聚焦生態、基礎設施、村莊節點及產業培育。
探索了溝域經濟建設的新構想。貫徹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探索溝域經濟的“四谷四道四帶”空間布局。“四谷”:以特色產業優勢構建東部平谷桃花谷、西南部生態谷、北部延慶葡萄谷、北極白樺谷;“四道”:以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優勢構建東北密云云蒙風情大道、西部門頭溝古風古韻大道、北部瀕水大道、懷柔滿韻湯河大道;“四帶”:以訪古、探幽、獵奇、賞景為主題構建北部長城文化帶、中部皇陵文化帶、東部順義舞彩淺山慢生活文化帶、西部周口文化帶。探索溝域經濟適應“調轉促”、“高精尖”的產業布局,建設一二三產相融合的溝域產業帶,滿足市民“吃住行游購樂”。
由表及里的跨越巨變
溝域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一批特色溝域逐漸聲名鵲起,使北京山區發生了由表及里的跨越巨變。這是京郊人民群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山區轉型發展的偉大創新,其過程有著艱苦的探尋、辛苦的勞作、痛苦的創新,其經驗彌足珍貴。
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的戰略方向。溝域經濟是山區關停礦場后,北京修復生態、推動山區轉型發展的新模式、新載體。溝域經濟始終服從于首都大局、服務于農民增收,堅持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成為建設“綠色北京”的“綠窗”,建設“美麗北京”的“綠標”,山區農民邁向“幸福北京”的“綠港”。溝域經濟把北京過去人見人愁的窮山溝變成了人見人愛的生態谷。
始終堅持農民增收的政策取向。確保溝域經濟為山區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實施溝域經濟五項基礎工程,幫助農民實現了“住新房、謀新業、換新顏”的“三級”跳;培育特色產業,引導農民探索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幫助農民實現了“租金+傭金+股金”的“三金”收入;培育新型農民,幫助農民實現了土地經營者、民俗旅游服務者和農家樂管理者的“三重”身份。
始終堅持融合共進的發展走向。溝域發展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融合。推進產業融合。溝域以其區域特色逐步向采摘、加工、服務到文化創意延伸發展,一、二、三產融合,吸引休閑養生、競技賽事、科普教育、農業會展、文化娛樂、影視拍攝等新業態落戶溝域。這些產業,看似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實則互補互促、共同發展。推進模式融合。溝域經濟六種發展模式交叉融合運行,并非平行發展。尤其是自然風光引導型與龍頭景區帶動、文化創意先導、民俗文化展示等模式的融合步伐在不斷朝著快、深、好發展。推進項目融合。溝域經濟五項工程涉及“吃住行、游購樂”,既是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市民休閑旅游的必備條件。隨著溝域建設的發展進程,盡管五項工程的標準和側重隨之變化,但五項工程互聯互促,缺一不可。
搭建溝域經濟發展新平臺
京津冀協同發展,搭建了北京溝域經濟提質增效發展新平臺。“十三五”時期,北京努力建設“生態好、環境優、產業新、農民富、有特色”的美麗新山區,努力打造與河北、天津毗鄰的溝域經濟發展帶。
堅持規劃帶動。立足于北京山區小流域、小氣候、小地質的地域物產和各溝域內人口、資源、環境狀況、發展現狀以及承載能力的實際,對銜接內部資源和外部需求的路徑進行分析論證,對溝域五項工程建設的不同階段、不同側重和標準,堅持因溝制宜,精心謀局,科學設計,確立北京溝域經濟發展的遠景目標,編制中長期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是從空間上進行延展。打破鎮村限制、區行政分割,毗鄰河北、天津部分地區,按照溝域走向,協同規劃建設,統一產業布局,既避免產業重疊、同質競爭,又延長發展半徑、形成規模。探索“四谷四帶四道”溝域空間布局,對全市建設溝域進行統一規劃,打造連片成帶的溝域經濟帶。二是從時間上注重持久。突破溝域經濟規劃的三、五年局限,立足長遠發展的遠景目標和規劃,形成定位準確、布局合理、模式融合、路徑可行和特色鮮明的實施方案。三是從時令上注重持續。針對北京夏冬季延時長、春秋季時令短等特點,緊抓北京申辦冬奧會的契機,以“賞雪景、滑冰雪、吃火盆宴”為主題,以多種模式融合為路徑,以冰雪嘉年華為載體,打造冬季休閑勝地。探索天河川、白河灣、十渡冬季冰上游樂項目。
堅持政策推動。一要創新政策。要結合市級財政支農資金改革,研究多頭資金捆綁式集中投放的政策舉措,集中力量辦大事。要結合溝域規劃、土地、資源、產業基礎,研究各溝域招商引資的側重,明確社會資本投資方向,加快社會投資與政府投資形成合力。要針對溝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不足的問題,探索研究社會資本盤活利用礦場、廠房等廢棄、閑置資源的政策意見,高標準、高效益打造溝域,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二要聚焦政策。山區普遍存在的“三有三缺”,最短缺的是資金,最欠缺的是思路,最受限的是土地。要用有限的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投資溝域,化解溝域建設的資金難題;要用足政策,在城鄉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集中資源聚焦溝域建設。三要堅守政策底線。發展溝域經濟要注重生態文明,堅持生態是紅線、房地產是禁區,使溝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溝域新村居民建設,要引進社會資本,合作發展產業,堅決杜絕房地產業開發。
堅持部門聯動。發展溝域經濟僅靠溝域自身、山區自身遠遠不夠,僅靠山區、鄉鎮黨委政府遠遠不行。在溝域經濟建設中,市場是決定性作用,政府是引導性作用,生態是資源性作用,農民是主體性作用,需要“統籌協調”。一要“統”好方向。結合溝域歷史、人文、自然資源、特色產業和地理條件,引導溝域經濟向生態服務型經濟發展,最終打造成郊野山水公園,服務于生產者增收和消費者休閑。二要“籌”好路徑。進一步完善“統一規劃、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的工作機制,整合政策、信息、科技等資源,加大推動溝域經濟發展的合力。三要“協”好力量。溝域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投資相向而行。廣泛動員和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界力量,以多種形式支持溝域經濟發展。四要“調”好節奏。發展溝域經濟要把握節奏,輕重緩急、先易后難、循序漸進。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先干能干的項目,不貪大求全,避免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堅持創新驅動。針對溝域經濟發展路徑、模式依賴慣性,要跳出山區看山區,跳出溝域建溝域,堅持創新驅動,服務首都,服務市民,服務農民增收。一是創新服務設計。通過經營理念、產業形態、產品類型創新,滿足市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感受自然需求和獵奇心理,深挖資源內潛力,突出區域特色,打造唯一性品牌,提升附加值。如,密云依托密云水庫打造水庫魚一條街、平谷依托大桃種植打造國際桃花節、國際旅游節、桃醉采摘季等活動。針對民俗經營淡季“冷”、旺季“熱”的問題,將大數據、眾籌植入溝域,鞏固和擴大在線、微信、電話預定、預約等現代經營方式,實行個性化需求預留服務、點對點接送客人、錯時階梯價位消費、經營。二是創新服務內容。溝域經濟要兼容并蓄,融合發展。每條溝域往往具有多種優勢資源,選擇主導優勢,推進資源融合發展,放大疊加效益;以融合模式催生新模式,探索總部經濟輻射型模式,探索文化創意和現代要素融合模式,推動原有產業和節點提檔升級,實現協調有序有效發展。如懷柔通過種植西洋參,打造“品參茶、吃參宴、觀參觀、采參娃”的休閑產業,實現山區農民就業創業。三是創新服務機制。進一步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引導和幫助農民依托農村資源要素,自主經營、創新經營。依托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和信息等優勢資源,探索成立溝域經濟發展聯盟。針對財政支農資金改革,打破部門分割,集中力量、集中資源聚力打造一兩條品牌溝域。
堅持協同互動。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針對城區功能疏解的實際,山區堅持把增強生態涵養功能擺在第一位,在統籌山水林田湖治理中,構建大尺度的生態空間和生態系統,不斷擴大首都生態環境容量。探索推進門頭溝區永定河峽谷——河北懷來、房山十渡——河北野三坡、懷柔區天河川·滿韻湯河——河北豐寧、平谷區金海湖——天津薊縣、密云區霧靈香谷——河北興隆等溝域協同發展,打造跨區域的溝域經濟帶,在進一步拓展山區生態服務功能的同時,實現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
(作者:張宏圖,北京市農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