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羽 任永朋 通訊作者:盧躍卿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2.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盧躍卿運用清淋排石湯治療泌尿系結石經驗
李薇羽1任永朋2通訊作者:盧躍卿3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2.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3.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盧躍卿;泌尿系結石;腎虛濕熱;清淋排石湯;經驗
泌尿系結石是指晶體物質(如磷酸鈣、草酸、尿酸及胱氨酸等)在腎臟等泌尿道的異常聚集,是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結石的總稱[1]。根據結石形成機制不同,分為與代謝相關的結石和感染性結石,主要與高尿酸尿癥、解剖結構異常、年齡、性別、飲食結構等相關。本病好發于30~50歲的青壯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為(4~5)∶1[2]。西醫學對泌尿系結石的治療,主要以體外沖擊波碎石、手術治療、抗感染等對癥處理為主,但復發率較高。中醫學對于此病認識較早,臨床上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發揮著顯著作用。
盧躍卿,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凈化中心主任,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工作多年,學驗俱豐,對中西藥治療泌尿系疾病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隨師侍診,現將盧躍卿教授運用清淋排石湯治療泌尿系結石的經驗介紹如下。
泌尿系結石以腰腹絞痛,小便渾濁、刺痛,或尿中夾有細砂碎石,或尿頻尿急,少腹墜脹,排尿不暢等為主癥,屬中醫學“淋證”“石淋”等范疇。石淋病名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砂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砂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
結石的病因病機是多方面的。其一為外邪所傷,外感風邪,濕熱化火,或濕熱蘊結于腎、膀胱,導致腎陰不足,濕熱郁蒸,灼津成石。其二為情志所傷,情志不遂,過極化火,火熱傷陰,腎陰損傷而至陰虛火旺之證。其三為飲食所傷,飲食失調則傷脾敗胃,脾虛水濕內停,濕郁化熱,蘊結下焦,耗傷陰液而發病。其四為房勞所傷,房事不節,多產多育,或過度勞累,損傷腎氣及精血而發病。總體離不開“腎虛濕熱”的基本病機,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石淋為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羈留可損及腎陰或腎陽[3]。
清淋排石湯由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瞿麥、車前子、炒雞內金、郁金、醋柴胡、炒枳殼、白茅根、熟地黃、丹參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利濕、補腎通淋的功效。主治腰腹絞痛,小便渾濁、刺痛,或尿中夾有細砂碎石,或尿頻尿急,少腹拘急,排尿澀痛,或尿中帶血,尿中窘迫疼痛等,適用于泌尿系結石,表現為膀胱濕熱證者。此證多見于泌尿系結石伴感染者。由于濕熱下注于腎與膀胱,致膀胱氣化失司,而見排尿不暢、尿頻、尿急等癥狀;砂石阻滯,氣機不暢,可見腰腹部絞痛難忍,或少腹拘急攣痛;砂石損傷輸尿管壁,可見尿色鮮紅,或尿中血塊。舌質紅,苔薄黃或厚膩,脈弦或滑數為濕熱之象。
清淋排石湯方中金錢草、海金沙、石韋均歸膀胱經,可清熱利濕,利尿通淋。配萹蓄、車前子增強通利水道、清膀胱熱結之效。雞內金入膀胱經,化石消堅,《醫林集要》以其“燒存性”,治小便淋瀝,痛不可忍[4]。郁金、醋柴胡、炒枳殼行氣止痛,調暢氣機,配丹參活血之功,氣隨血行,增強行氣活血之效。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熟地黃質潤入腎,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
患者,男,39歲,2016年9月8日初診。主訴:突發右側腰痛2 d,伴肉眼血尿1 d。患者既往反復泌尿系結石病史,曾多次行體外沖擊波碎石。2 d前飲酒后出現右側腰部刺痛,未予重視,1 d前突發肉眼血尿,伴尿頻、排尿困難,遂來就診。癥見:右側腰部絞痛,向輸尿管移行處放射,尿頻,排尿中斷,肉眼血尿,納可,大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彩超示:右側輸尿管中下段可見一大小約3.5 mm×3.0 mm強回聲,后伴聲影。尿常規示:白細胞計數286/μL,紅細胞計數3 024/μL,白細胞(+),隱血(+++)。西醫診斷:泌尿系結石。中醫診斷:石淋(膀胱濕熱證兼腎虛)。治療以清熱利濕、補腎通淋為原則,給予清淋排石湯加減。方藥組成:金錢草15 g,海金沙15 g,石韋30 g,瞿麥20 g,鹽車前子30 g,炒雞內金30 g,郁金20 g,醋柴胡10 g,炒枳殼20 g,白茅根30 g,熟地黃10 g,丹參20 g,炒白芍12 g,萹蓄20 g,甘草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囑多飲水,適當做跳躍運動,清淡飲食。9月15日二診:患者尿頻、肉眼血尿消失,腰部疼痛減輕,納可,大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彩超示:右側輸尿管末端可見一大小約3.0 mm×3.0 mm強回聲,后伴聲影。尿常規示:白細胞計數27/μL,紅細胞計數46.7/μL,白細胞(+),隱血(+)。效不更方,上方去炒白芍、萹蓄,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9月22日三診:患者訴無特殊不適,復查彩超示:雙腎、輸尿管、膀胱未見明顯異常。尿常規示:白細胞(-),隱血(-)。
按語:患者中年男性,既往反復泌尿系結石病史,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舌質紅、苔膩,濕熱之象明顯。結合患者腰部絞痛、尿頻、排尿中斷等癥狀,認為該患者為膀胱氣化不利,濕熱郁結于腎與膀胱,尿液熬煎成砂石,阻滯氣機,水道不通所致。清淋排石湯中金錢草、海金沙、石韋、萹蓄、車前子清熱利濕,排石通淋;炒白芍緩急止痛;白茅根、瞿麥涼血止血,治膀胱濕熱兼有尿血、血淋者;郁金、醋柴胡、炒枳殼行氣止痛,導熱下行,促進結石排出;丹參活血祛瘀,清熱活血;熟地黃滋補腎陰;甘草調和諸藥。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客砂石,腎虛為熱所乘”,形成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的病機,又泌尿系結石易反復發作,損傷腎陰或腎陽,且此類患者喜食肥甘、酒醴之品,形成濕熱體質,損傷腎陰。故在治療結石時,盧躍卿教授強調,除運用清熱利濕藥物之外,應佐以少量滋補腎陰藥物,以滋陰清熱,熱去水行,水道通利,砂石外排。同時,應注意生活飲食調護,如多飲水,忌辛辣刺激之品,多運動(跳繩、爬樓梯等)。
[1]王鋼,陳以平,鄒燕勤.現代中醫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04-213.
[3]朱建平,邱志濟.朱良春治療泌尿系結石“對藥”特色[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12):532-533.
[4]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