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古方今用·
苓桂術甘湯驗案2則
馮曉燕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
苓桂術甘湯;梅核氣;呃逆;醫案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組成,主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適用于中陽不運、飲停中焦諸證。筆者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梅核氣、呃逆等病證,療效滿意,茲舉驗案2則,以饗同道。
患者,男,44歲,2016年10月27日就診?;颊咂饺招貝灴人蕴刀?,自感咽部不適如有物梗阻,似有食鹽附著,口干,咽干,舌淡胖,苔薄白而水滑,脈沉弦。辨證為中陽不運,飲犯胸咽。診斷為梅核氣,治宜溫陽運脾,降濁化飲。投以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 g,桂枝10 g,白術10 g,甘草6 g,法半夏10 g,厚樸12 g,生姜10 g。每日1劑,水煎服。服上方3劑后,諸癥消失,隨訪3年余未復發。
按語:腎者主水,在味為咸。今中陽不運,脾土難制腎水,水飲上犯胸咽而致病。故以苓桂術甘湯培土制水,溫陽化飲。加半夏、厚樸、生姜化飲降逆,調暢氣機。諸藥合用,中陽得運,腎水得制,痰飲得化,濁陰得降,故獲效。
患者,男,30歲,2016年11月21日就診?;颊邉诶壑?,暴飲涼水而發呃逆不止10余日。每于飲食時則嘔吐清涎、黏液,服中西藥不效。查體:呃聲連續,面色黧黑,胸滿短氣,頭暈目眩,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水滑,脈弦緊。辨證為飲聚中脘,胃失和降。診斷為呃逆,治宜溫陽化飲,降逆止呃。方選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 g,桂枝10 g,白術12 g,甘草6 g,姜半夏12 g,吳茱萸10 g,丁香10 g,柿蒂10 g,生姜12 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劑,呃逆減輕,已能進食。續服2劑,呃逆消失,囑其忌食生冷食物。
按語:此案患者因素體中陽不足,復加暴飲而致中陽遏阻,飲停中脘,胃失和降而致病。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吳茱萸、生姜溫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降逆止呃,正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藥中病機,故獲速效。
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