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萍
[焦作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院韓王分院,河南 焦作 454150]
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探討
范國萍
[焦作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院韓王分院,河南 焦作 454150]
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探討
缺血性腦血管病好發于老年人,臨床上多表現為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腦供血不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而頸動脈粥樣硬化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誘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與腦卒中、暫時性單眼失明、短暫性腦缺血等病情發作息息相關。因此,應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評估及檢查方法,盡早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制訂、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準確無誤的診斷數據,確保患者病情得以全面控制,進而提高遠近期治療效果。筆者選擇我院接收的200例受檢人員進行研究,對其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為觀察組,選擇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10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48~85歲,平均(64.92±10.56)歲。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45~87歲,平均(65.75±10.43)歲。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均經MBI、CT檢查證實,符合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做頸動脈超聲檢查[1],設置寬頻探頭頻率為10~13 MHz,受檢人員以仰臥位接受檢查,掃查其總動脈、動脈分支等情況,詳細記錄受檢人員頸動脈中粥樣硬化硬塊及其大小、回聲、形態學特征、中膜厚度等。
檢測標準: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1.0 mm時表示正常,1.0~1.2 mm時表示增厚,血管局部增厚>1.2 mm時表示粥樣硬化。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者73例,對照組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者29例;觀察組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病率高于正常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隨之提高,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亦逐漸增加。老年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高發群體,約75%的患者經臨床治療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致死率高達16.7%。動脈粥樣硬化屬連續型全身性疾病的一種,患者極易出現全身性動脈系統疾病,嚴重時危及生命[2]。頸動脈粥樣硬化癥狀并不典型,但有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短暫性腦缺血、腦血栓、冠心病等疾病相關。已有資料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為缺血性腦梗死的主要誘因。
多數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前瞻性研究的重點是新發生的急性腦卒中事件、急性冠心病事件等,而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健康的意識及認識不斷改變,亦產生了諸多新的需求,這使得心腦血管病的預防、治療不能僅注重相關終末期急性腦卒中、急性冠心病事件的研究。許多研究結果提示,心腦血管病的病理學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且此種病變均于20~30歲已經開始,可見探究不同危險因素與血管動脈硬化類疾病產生、發展的關系非常關鍵,結果可作為腦血管病早期預防的依據。頸動脈超聲檢查可提示早期心腦血管病變情況,并可清晰觀察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具體情況。
血管腔內增厚時表示動脈粥樣硬化,此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其最早累及的部位便是頸動脈內中膜層,臨床以內中膜厚度提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超聲可直接檢出。動脈粥樣硬化產生過程中會累及機體大、中動脈內膜,最初是內中膜增厚[3]、粗糙出現斑塊,斑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凸出管腔,使管腔極易破裂,接著便導致機體血小板激活,凝血反應啟動,出現血栓,此時便形成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斑塊會導致管腔局部狹窄,導致血管中出現上游栓子停留[4]。頸動脈斑塊、狹窄情況提示頸動脈粥樣嚴重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出現于頸動脈分叉位置以及頸內動脈起
始位置,此處管腔血流走向突然變化,易使血管內膜出現渦流性損傷,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或者血小板凝聚。有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斑塊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預測因子[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因此,在臨床中應詳細觀察受檢人員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并全面分析其斑塊形成具體情況,進而可預測患者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進展、嚴重度等。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息息相關,臨床上評價、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病時可將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指標。
[1]張波,鄭軍,鮑遠程,等.蘄蛇酶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及TCD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4,16(5):421-422.
[2]羅清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關系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83-184.
[3]余傳慶,張梅,朱蕾,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與血壓變異性的相關性[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6):613-618.
[4]柳曦,王金銳.顱外頸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28(9):1646-1649.
[5]Xue M Z,Li Y J,Gao X G,et al.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correlative factors[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1,91(11):762-765.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