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琴 王仕蘭 楊文才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
89例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的原因及防護措施分析
朱 琴 王仕蘭 楊文才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血源性職業暴露;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血源性職業暴露是醫務人員日常工作中面臨的職業風險之一,是感染血源性病原體的重要途徑,威脅醫務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影響醫療護理質量[1-2]。職業暴露中常見的血源性病原體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病毒[3]。為做好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防護工作,減少血源性職業暴露的發生,有效預防醫務工作中發生的職業暴露,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感染,筆者對89例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對2015年1月—2016年12月銅仁市人民醫院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的89例醫務人員進行監測,其中男13例,女76例;年齡17~65歲,平均27.7歲。
通過回顧性監測方法,對89例醫務人員從工齡、職業、暴露地點、部位、方式、損傷程度、暴露源、局部處理、預防用藥、立即處理及隨訪結果進行監測與登記,按登記項目進行統計分析。
1.血源性職業暴露人員基本情況。2015年1月—2016年12月發生職業暴露共89例,其中醫生19例,護士68例,保潔工人2例;實習生30例,初級職稱43例,中級職稱8例,高級職稱6例;暴露時間1年以下36例,1~3年8例,3~5年16例,5~10年12例,10年以上17例。全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率為3.67%,醫生職業暴露率為2.36%,護士職業暴露率為4.25%,實習生職業暴露率為1.63%。
2.血源性職業暴露病種。乙肝48人次,梅毒9人次,丙肝4人次,HIV抗體待復查4人次,不詳9人次;雙重感染:乙肝和丙肝2人次,乙肝和梅毒3人次,丙肝和HIV抗體待復查1人次,乙肝和HIV抗體待復查1人次,丙肝和梅毒2人次;1次暴露82例,2次暴露2例,5次暴露1例。
3.血源性職業暴露致銳器傷的主要類型與操作環節。血源性職業暴露致銳器傷中針刺傷79人次,黏膜暴露10人次。針刺傷中采集標本時穿刺針刺傷8人次,注射針刺傷9人次,手術縫合針刺傷12人次,拔針刺傷28人次,收集銳器時刺傷8人次,分離/洗消時刺傷2人次,下機回血時注射器刺傷1人次,實驗時刀片解剖小白鼠后割傷自己1人次,更換針頭時刺傷2人次,打掃衛生時被垃圾桶內注射器刺傷1人次。黏膜暴露均在眼部,其中抽取胸水時胸水濺入1人次,采集血標本時針頭乳頭破裂血液濺入1人次,手術時血液濺入6人次,羊水濺入1人次,患者的乳汁濺入眼內1人次。
1.血源性職業暴露原因分析。通過對89例血源性職業暴露分析,發現臨床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違反操作規程、不良的操作習慣及自我防護意識淡薄是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最主要是針刺傷,原因是護士進行注射、抽血、穿刺、輸液后拔針、回套針帽、采血分離針頭、徒手剪針頭等操作時使用利器的頻率高,是發生針刺傷的最危險的環節;手術過程中傳遞手術器械也是銳器傷的危險操作環節,護士集中處理使用過的銳器物、手術縫合針時習慣將拔下的針頭回插入輸液袋、瓶塞上等操作,容易誤刺傷自己手指,又成為誤傷別人的隱患。護士如果不及時處理輸液管的針頭,從輸液裝置收集到治療室集中分離針頭,又增加了針刺傷的發生頻率。高危人群主要為低年資護士及實習生,主要原因是低年資護士在臨床操作過程中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及自我防護意識淡薄。另外,隨著住院患者的增多,醫生、護士勞動強度的增大,高強度的工作及作息不規律,也易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4]。
2.防護措施
(1)加強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防護教育的培訓。持續強化的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已經被公認為是減少職業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定期的在職教育,嚴格執行全面的防護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針刺傷發生[5]。建立職業安全知識教育和培訓制度,對新進人員和實習生進行崗前培訓教育,并嚴格考核,提高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樹立標準預防觀念,使醫務人員掌握規范職業暴露預防措施、處理及上報流程,并使其充分認識血源性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自覺嚴格執行操作規范,從而降低職業暴露的危險性。
(2)建立職業暴露安全防護管理體系。建立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發生后的處理流程、上報時間、預防用藥方案和血清學追蹤隨訪等方面的防護體系,全員職業暴露防護意識的增強是降低職業暴露風險性的關鍵。防護體系的建立有助于規范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處理報告行為,促進職業健康的防護。
(3)改善醫療操作環境。醫務過程中安全的操作環境也能有效減少醫務人員被銳器刺傷的危險,如增加護士,避免因工作負荷過重而導致銳器傷的發生;為臨床統一配備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并設專人統一回收、焚毀;提供充足、優質的防護用品,如手套、面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達到有效防護目的,從根本上減少銳器傷的發生。
(4)大力推廣安全防護器具。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的帶有保護設計功能的針頭,如使用有自動套帽、安全型留置針(自動回縮針頭)的靜脈導管,使用銳器收集箱、防滲漏功能的防護用具等安全防護器具。資料顯示,銳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針刺傷的發生率降低50%[6]。
(5)預防接種乙肝疫苗。我國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國家,醫務人員中乙型肝炎感染率比普通人高3~6倍。乙肝疫苗免疫后至少可抵御103.5ID/mL感染劑量的乙型肝炎病毒的攻擊,可使醫務人員的感染閾值提高至108.5ID/mL[7]。接種乙肝疫苗是職業暴露后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8]。為了降低因血源性職業暴露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險性,醫務人員入職前須進行健康體檢,乙肝抗體陰性者建議接種乙肝疫苗,定期進行抗體水平監測,水平低下時及時予以強化免疫。
綜上所述,加強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教育的培訓,提高職業防護的依從性,建立職業暴露安全防護管理體系,改善醫療操作環境,大力推廣安全防護器具,進行預防性接種乙肝疫苗等多種措施并舉,為臨床提供職業安全的有力保障,最大限度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
[1]石春蘭,張敏.醫護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危害研究進展[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J].2010,6(1):112-116.
[2]張敏.血源性病原體職業危害風險及其預防控制策略[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7):5-10.
[3]蔣景華,張曉莉.血源性致病因子在某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中的分布及其發生因素[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11):1107-1108,1111.
[4]王靜.醫務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分析與控制策略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
[5]周紅芳,龔光明,王美華,等.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安全防護教育研究與實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7):3826-3828.
[6]磨琨.護理人員針刺傷的危險因素與防護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5,5(1):17-18.
[7]顧春林,儲著凌,顏旋,等.醫、患兩者的乙肝病毒醫院感染特點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3):435-437.
[8]陳燕玲.預防乙型肝炎病毒職業暴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9):1120-1121.
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