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用藥規律
張彬
目的 研究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用藥規律。方法 通過萬方數據庫, 檢索年限為2000~2016年, 在國內公開發表的關于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文獻, 將所收集的369首方劑的藥物組成錄入Excel數據庫, 采用頻次、邏輯分析、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處理、分析數據, 獲得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首選藥、常用藥、首選藥對、常用藥對。結果 369首方中, 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首選藥物是白術, 常用藥物是半夏、茯苓, 首選藥對是白術+茯苓和白術+黨參, 常用藥對是白術+半夏、半夏+茯苓、茯苓+陳皮。結論 中醫藥對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以益氣健脾、燥濕行氣為最基本的治法,配合應用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清熱燥濕等多種治法和方藥, 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糖尿病胃輕癱;用藥規律;統計分析
糖尿病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疾病, 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 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和內分泌失衡有關。多數患者患上糖尿病后, 隨著病情的加重或時間的延長, 會導致各種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胃輕癱等。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 患者除了具有糖尿病的臨床癥狀, 臨床上還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早飽、厭食、吞酸、胃痛、上腹部燒灼感等[1-3]。目前西醫治療只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聯合胃復安、西沙必利、紅霉素、嗎丁啉等促進胃腸動力藥物, 雖然治療有效, 但療效緩慢, 且有一定的局限性[4]。而現代中醫藥在防治糖尿病胃輕癱方面的效果不容小覷。故作者通過對近年來發表的關于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中藥方劑進行整理, 獲得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首選藥、常用藥、首選藥對及常用藥對, 以期能夠拋磚引玉, 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 提高臨床療效。
1. 1 一般資料 以“糖尿病胃輕癱”為關鍵詞檢索萬方數據庫“2000~2016年”之間的醫學數據, 共有論文1137篇。納入標準:中藥內服方式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研究文獻,中藥治療療效確切, 有完整的方藥組成, 不聯合使用促胃腸動力藥。排除標準:動物類試驗、綜述或理論探討類文章;聯合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的文獻;采用針灸或其他中藥外治法等文獻;只有藥名, 沒有明確方藥組成的文獻;對于研究內容相同的文獻只取其一。
1. 2 方法 首先, 歸納異名同藥者, 如“薏米”、“苡仁”與“薏苡仁”等。其次, 將每首方劑中的單味藥輸入Excel表,建立數據庫。最終摘錄和收集的方劑共369首(含基礎方辨證加減用藥), 用藥149種。通過Excel檢索單味藥使用配伍頻次及藥物兩兩配伍頻次, 整理出相同藥對, 借以全面掌握現代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用藥和藥對構成情況。為了更好的分析數據, 揭示構成規律, 避免數據偏差過大, 選擇配伍頻率(配伍次數/方劑總數×100%)>20%的藥物及藥對,作為統計對象。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數據處理與分析 統計學方法已深入各領域的研究。前期有學者以頭痛及相關病證的用藥情況為例, 用建立藥物組合使用率的χ2檢驗比較分析方法, 以確定病證首選和常用藥對[1]。充分驗證了該思路與方法用于藥物使用情況判斷的可行性。所以作者為了客觀判斷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首選和常用藥物、首選和常用藥對, 使用SPSS15.0配對設計四格表的χ2檢驗[2], 更加準確的進行數據判斷。
2. 2 單味藥配伍數據處理與分析 利用配對設計四格表的χ2檢驗, 統計369首方中藥物的配伍應用情況, 以白術和半夏為例分析藥物之間是否有差異。結果表明, 白術和半夏之間差異顯著。針對上述結果, 使用Weight Cases對方劑數進行加權, 然后調用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Crosstabs進行χ2檢驗。取Mc.Nemer檢驗結果,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以認為兩藥的配伍頻率不相同, 由于白術的配伍頻次位于第一位, 明顯超過其他藥物, 因此可以認為白術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首選藥物。利用同樣的方法, 對其余藥物進行兩兩比較, 結果半夏和茯苓比較, 兩者配伍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能認為兩者的配伍頻率不同;但半夏與黨參比較, 兩藥配伍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認為兩藥配伍率不同。因半夏、茯苓的使用頻率高于黨參, 則可認為半夏和茯苓為常用藥。
2. 3 藥對配伍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取與單味藥配伍數據處理相同的方法, 統計藥對的配伍情況。以白術+茯苓和白術+黨參為例, 結果表明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上述結果, 使用Weight Cases對方劑數進行加權, 然后調用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Crosstabs 進行χ2檢驗。白術+茯苓和白術+黨參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能認為白術+茯苓和白術+黨參的配伍頻率不相同。白術+茯苓和白術+半夏比較, 兩者配伍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認為兩藥對配伍頻率不同;將白術+半夏分別與半夏+茯苓、茯苓+陳皮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能認為兩藥對配伍頻率不同, 但白術+半夏與白術+陳皮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認為兩藥對配伍率不同。因此作者認為白術+茯苓和白術+黨參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首選藥對, 白術+半夏、半夏+茯苓、茯苓+陳皮是常用藥對。
糖尿病胃輕癱在中醫學中沒有明確與之相應的病名, 根據其臨床表現, 應屬“嘔吐”、“痞滿”、“胃痛”等范疇[5,6]。
從首選藥物(白術)、常用藥物(半夏、茯苓)、首選藥對(白術+茯苓、白術+黨參)、常用藥對(白術+半夏、半夏+茯苓、茯苓+陳皮)的結果來看有六君子湯之意, 體現了針對脾虛濕盛標本兼治的治療思想, 與現代臨床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病機制中氣虧虛、脾胃升降失調、痰濕內停的思想相一致[3],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糖尿病胃輕癱治療當從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入手, 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從單味藥配伍頻次來看, 居于前20位的藥物尚有消食、活血、清熱、疏肝理氣類藥物等, 可見現代臨床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病尚與食滯、瘀血、濕熱、肝氣郁結等因素有關[7-11]。因此, 中醫藥對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 以益氣健脾、燥濕化痰為最基本的治法, 同時結合患者情況和病機特點,配合應用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清熱燥濕等多種治法和方藥, 只有標本兼治, 雙管齊下, 才能切中病機, 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1] 劉艷芬, 梁茂新. 古代病證首選和常用藥對綜合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 14(3):1705-1708.
[2] 劉明芝, 周仁郁.中醫藥統計學與軟件應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132.
[3] 孫維峰, 孫桂華, 李麗娜, 等. 升降散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31例.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 19(4):10-11.
[4] 甘瑨. 基于文獻的中醫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用藥規律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6.
[5] 黃坤艷, 程軍平, 張世忠, 等. 基于數據挖掘的糖尿病胃輕癱中醫用藥規律研究. 時珍國醫國藥, 2015(9):2268-2270.
[6] 羅迪. 基于文獻統計的糖尿病胃輕癱中醫用藥規律研究.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8):157-159.
[7] 彭超, 顧勤.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研究進展. 河南中醫, 2008, 28(5):83-85.
[8] 周喜芬, 黃秀深, 邱桂蘭.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實驗研究進展. 中醫學報, 2012, 27(11):1445-1447.
[9] 李元翰. 健脾和胃理氣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0, 16(12):226-227.
[10] 王慶成.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0例. 陜西中醫, 2005, 26(1):57.
[11] 鐘毅, 連至誠.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研究進展. 河南中醫, 2005, 25(1):84-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104
2017-03-20]
121000 錦州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