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楊廷軍龍冬梅 王蕓華 (貴州省畢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51700)
淺析家畜布魯氏菌病危害和防控
劉江 楊廷軍*龍冬梅 王蕓華 (貴州省畢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51700)
布魯氏菌病也稱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人畜共患病發生的風險也與日俱增,影響人們肉食品安全心理的同時,也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均離不開動物源性產品,因此,在充分利用動物價值的同時,如何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和傳播是畜牧工作者面臨的嚴峻考驗,也是人類生存面臨的嚴峻挑戰。
布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約200個國家中就有近170個國家有人、畜布病的發生,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17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消滅布病;全世界布病的攜帶畜以牛羊為主(我國以羊為主)。畜間布病以牛種布魯氏菌感染牛的布病為主,占家畜布病分布的國家和地區的1/2以上。
上世紀50~70年代,布病高發期,尤其是牧區,人畜感染率極高。80~90年代,基本控制期,采取 “免、檢、殺、消、處”的綜合防控措施,布病得以有效控制。1991~2000年,控制期布病防治繼續跟進,進一步鞏固了防治成效。2001~2007年,反彈回升期,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家畜流通日益頻繁,布病疫情反彈回升。近年來,布病已嚴重威脅著畜牧業的發展、從業人員的健康以及公共衛生安全,發展趨勢不容樂觀,疫情范圍急速擴大,波及面廣,呈現蔓延態勢;陽性率急劇升高,病畜迅速增多;感染率較高,防治難度加大;人畜布病疫情呈現明顯的正關聯。
布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發病及帶菌牛、羊、豬,其次是鹿、犬、嚙齒動物等。患病動物的內臟、分泌物、排泄物、乳汁、精液、皮毛、流產胎兒及其分泌物、被污染的墊草、水、土壤和塵埃等均可攜帶病毒。其中,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陰道分泌物含菌量最高,最為危險。
畜間布病主要通過生殖道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等多種途徑感染,也可通過接觸或食入感染動物分泌物、體液、污染的肉、乳、內臟等感染。人主要通過皮膚、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人感染布病后,一般不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牛、羊、豬、鹿、犬、人等哺乳動物易感,牛、羊、豬的易感性最強,人尤其以感染羊種和牛種布魯氏菌最為嚴重。
布魯氏菌主要侵害動物淋巴系統和生殖系統,引起器官器質性病變或功能障礙。病畜主要通過流產物、精液、乳汁排菌;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產仔季節較為多發;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發病多,第一次妊娠母畜發病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人患該病與所從事的職業具有明顯的關聯性,獸醫、皮毛加工、屠宰、飼養、相關檢測等從業人員的發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家畜布病的常見癥狀主要表現在生殖系統。最顯著癥狀是懷孕母畜發生流產,流產后可能發生胎衣滯留和子宮內膜炎,陰道流出污穢不潔、惡臭的分泌物;公畜發生睪丸炎、附睪炎或關節炎;新發病的畜群流產較多,老疫區畜群發生流產的較少,但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滯留、久配不孕的較多。家畜患布病直接影響繁殖能力,導致生產性能下降,同時影響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制約畜牧業、乳業、肉業和皮毛加工業的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命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人由于接觸患病的牲畜及其產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俗稱 “懶漢病”,臨床表現為長期發熱、多汗、乏力、寒顫、疼痛 (神經、肌肉、關節疼痛)、全身不適;睪丸炎和輸卵管炎等生殖系統炎癥癥狀,特殊情況下孕婦可能出現流產現象;有的會出現肝脾腫大,嚴重者喪失勞動能力。
(1) 免疫
免疫是目前有效保護易感動物的措施之一。國家對布病采取免疫、消毒、監測、撲殺、無害化處理相結合的措施進行防控,對布病防控區域進行劃分,即一類地區 (全面免疫,以免疫和檢疫為主)、二類地區 (原則上不實施免疫,以監測和撲殺為主)和凈化區 (禁止免疫,以監測和無疫認證為主)。由于現在用于布病免疫的疫苗均為活苗,毒力較強,存在動物及人員感染的風險,且目前無法通過實驗室檢測技術區分自然感染或人工免疫。對于一類地區而言,免疫前要先監測淘汰病原陽性畜,牛羊種公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則上不免疫;在做好人員和動物安全防護的同時,一定要嚴格按照疫苗免疫規范進行操作,詳實免疫全過程的記錄,建立免疫可追溯體系。二類地區和凈化區采取監測、撲殺、無疫認證的防控措施。
(2) 消毒
消毒是疫病防控環節中切斷疫病傳播途徑的有效措施。布魯氏菌對濕熱、紫外線、抗生素和常用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對干燥、低溫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2~5d,夏季糞便中可存活1~3d,冰凍狀態可存活數月,鮮乳內存活10d,食品中存活2個月,水中存活5d~4個月;陽光直射20min,濕熱60℃30min、70℃10min,3%的漂白粉澄清液數分鐘可將其殺死;醛類、酚類、氧化劑、堿類、含氯消毒劑等均能將其殺滅。因此,飼養過程中對圈舍、場地、通道、飼喂工具、草場等進行定期消毒尤為重要。
(3) 監測
根據布病防控區域的劃分,對免疫和非免疫的畜群,通過臨床監測和不同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相結合,及時發現布病病畜,并采取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的防控措施,不斷對飼養畜群進行凈化。
(4)飼養管理
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是畜牧業發展和畜群場主經濟增收的有力支撐,也是疫病防控的關鍵保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消毒及無害化處理制度、飼草飼料飼喂制度、監測及檢測等制度,用制度對養殖行為進行規范,建立完整詳實的養殖檔案,追溯養殖全過程疫病防控的痕跡和措施。
(1)調運監管
根據布病防控區域的劃分,調運監管采取的措施也不盡相同。但都必須遵從布病同等風險區域間允許調運、低風險區域可向高風險區域調運、嚴禁高風險區域向低風險區域調運的原則。一類地區,免疫動物不得向非免疫區域調運,實驗室檢測陰性的可以在省內調運,陽性畜嚴禁調運;非免疫動物經實驗室血清學檢測為陰性的,僅在一類地區內調運。二類地區,經實驗室檢測為陰性的,可以在二類地區間調運,也可調入一類地區,免疫縣的牛羊禁止調運。凈化區,活畜調出不受布病區域限制,調入只能從凈化區和通過無疫認證的無疫區調入。
(2)檢疫隔離
用于飼養的活畜,在布病區域調運原則下,按照活畜調運程序進行申報、檢疫,到達目的地后,要在隔離場飼養45d以上,經檢疫合格后方能混群飼養。
(3)屠宰管理
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所有進入屠宰場的活畜均要佩戴標識,獸醫部門在屠宰場采集血樣進行布病檢測,發現陽性畜應及時處理并追溯產地。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控一切疾病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勤洗手、勤換衣、室內勤通風。
肉食操作要做到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肉食烹制熟后方可食用,避免食入生的和半生熟的肉食;不喝生奶,各種奶和奶制品必須經消毒處理后方可食用。
從事布病防控及相關職業的高危人群,要做好自身防護,做到科學飼養,杜絕人畜混居;防護佩戴齊全,避免直接接觸;規范操作,徹底消毒;注重衛生,嚴防感染。
布病是一種危害極其嚴重的人獸共患病,主要是由動物傳染給人,人感染布病具有一定的職業性。受行業領域的限制,其社會知曉率較低。因此,做好布病防控除了做好行業操守以外,還需廣泛進行宣傳,普及布病防控知識,提高其社會知曉率,營造布病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圍。
劉江 (1975-),女,本科,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
楊廷軍 (1976-),男,本科,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