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干
(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畜牧獸醫站262400)
提高仔豬成活率有效措施
丁干
(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畜牧獸醫站262400)
根據多年養豬生產實踐證明,母豬一般在每年4~5月和10~11月配種,在2~3月和8~9月產仔,這樣可以避開因寒冷和炎熱造成的仔豬成活率低的情況。母豬配種時不要總遵循 “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的傳統配種原則。關鍵注意仔細觀察最佳配種特征,一般手壓母豬臀部不動,外陰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排出,陰部外翻內呈桃紅色,這時母豬性欲比較高,配種容易受孕;一般初配后8~12h再復配一次,這是提高母豬受胎率和仔豬成活率的關鍵環節。
母豬預產期前一周左右將母豬趕入產房,在進入產房前應將母豬全身消毒,徹底消滅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以免再次感染仔豬。在寒冷季節產房要預熱,搞好保溫措施。
仔豬出生后立即用消毒過的毛巾擦干仔豬全身,掏凈口腔、鼻腔內的黏液或黏膜,斷好臍帶,一定用碘酊消毒,在分娩中出現假死的一定及時搶救;若出現難產的要進行人工助產,對超預產期的母豬及時注射氯前列烯醇,分娩過程中子宮收縮無力的要及時注射催產素,以促進其加速分娩,縮短生產過程。
加強哺乳母豬護理,讓母豬分泌更多的乳汁,以保證仔豬生長發育需要。在分娩前兩天對膘好的要控料,在哺乳中后期母豬營養要全面,料量要足。冬春季節搞好保溫,夏季搞好防暑降溫,給母豬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母豬產仔時因疼痛、饑餓、口渴、恐懼,母豬會經常咬死或直接吃掉自己所生的仔豬。對這類母豬應及時矯正其不良習慣,不容易改正的應立即淘汰。矯正其不良習慣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加強母豬飼養管理;母豬產前讓其喝足水,如果產仔時間過程較長,中間可加飲適量溫水;產后及時清除胎衣和死胎,防止母豬食仔,實在不好調教的母豬可戴嘴籠,飼喂時先臨時取下,喂完后再戴上。
母豬懷孕期間食欲大增,但飼料喂量不宜過大,否則引起母豬過肥,導致繁殖障礙。母豬懷孕期間飼料喂量應漸漸增加,懷孕10~12周時,每頭母豬每日喂量一般為2.5~3kg。對于分娩前一周的母豬可用麩皮代替部分飼料,以防過胖,不愛運動產生便秘,若飼料供應不足會造成泌乳量減少,影響豬仔發育,同時也影響斷奶后母豬的發情。
有些仔豬在母豬產道內時間過長、臍帶壓迫過久、體質虛弱等因素很容易造成出生假死現象,只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仔豬的復蘇率在80%以上。搶救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仔豬兩后肢提起,使頭朝下,另一手輕輕拍臀部數次,使腹壓增高而打噴嚏,待鼻腔及氣管內的黏液噴出后立即平放。對體況虛弱而沒有黏液堵塞鼻孔的仔豬可將四肢朝上,一手托著肩部,另一手托著臀部,一屈一張重復進行,一直到仔豬叫出聲為止。也可以在鼻端涂酒精,必要時可肌注尼可剎米,可興奮呼吸中樞。
保溫是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的關鍵性措施。一般仔豬生長的適宜溫度為 7日齡內 34~28℃, 8~30日齡 28~25℃, 31~60日齡 25~23℃。 在保證產房舍溫不低于20℃左右,在產欄內設置仔豬保溫箱,吊紅外線燈或鋪電熱板都能滿足仔豬對溫度的需要。
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此外還含有鎂鹽,鐵和VA,VD,因此,初乳是初生仔豬不可替代的食物,應盡早讓剛出生的仔豬吃上初乳,獲得免疫力。保證產房舒適,消除母豬煩躁不安、起臥不定的情緒,防止壓死踏傷仔豬。
仔豬具有固定乳頭吃乳的習慣,仔豬一開始幾次吸食某個乳頭,直到斷奶時也不會改變。仔豬出生后2~3d內要及時注射補鐵,缺硒的每頭仔豬肌注0.1%亞硒酸鈉溶液0.5ml。仔豬隨著日齡增大,母乳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仔豬出生5~7d開始誘導補料,前3d應人工強制補料,7日齡后讓其自由采食。
按照母豬不同日齡的需求,科學合理地搭配飼料,確保營養物質的平衡,避兔應用發霉變質飼料,保持豬舍清潔衛生,通風良好,冬曖夏涼。
堅持自繁自養,堅決不從疫區購進生物制品及引進種豬,生產區與生活區徹底隔離,種豬舍與肥豬舍嚴格分開,確需引進種豬需隔離至少一個月,豬糞要堆積發酵,定期進行消毒。
首先對本地區豬病情況調查了解,有針對性地制定豬場免疫程序,有計劃的對母豬進行程序化免疫,做好如細小病毒、偽狂犬病、藍耳病、豬瘟、乙腦等疾病的免疫。
首先要保持豬舍干燥,進行定期消毒;同時注意圈舍保溫,讓豬舍有個舒適的環境;加強藥物防控,可在飼科中加入酸化劑和酶制劑,發病后可用恩諾沙星、慶大霉素等對癥治療;要配合補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