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江蘇省海門市四甲鎮畜牧獸醫服務站226100)
唐慧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畜牧獸醫服務站226100)
種豬熱應激危害與預防措施
韓靜 (江蘇省海門市四甲鎮畜牧獸醫服務站226100)
唐慧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畜牧獸醫服務站226100)
種豬熱應激是指豬所處環境溫度過高,超過溫度舒適區上限而導致豬對熱應激源產生的非特異性防御應答生理反應。夏季溫度高,持續高溫高濕環境使種豬機體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從而使其發病率增加,該病淘汰率與死亡率較高,已成為規模化種豬場面臨的嚴峻挑戰。本文主要論述了種豬熱應激危害與預防措施。
種豬;熱應激;危害;預防措施
豬是恒溫動物,且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在正常環境溫度下豬依靠物理調節保持體溫恒定,當溫度超過這個范圍時,要依靠產熱和散熱來保持體溫,當其產熱大于散熱時,極易出現熱應激現象。這種情況對母豬發情、配種、營養平衡,母豬產子數及分娩時間,種公豬的繁殖能力有所影響。
熱應激對各個生長階段的母豬均有影響。主要危害其生殖系統,具體表現為卵巢機能明顯衰退,受胎率也有所下降,在妊娠末期死胎數量增多,窩重較輕,病情嚴重時候還會出現流產。當空懷母豬發生熱應激時也可導致母豬發情不正常,影響配種;對后備母豬的影響主要是使其初情期和性成熟期推延,隱性發情或者不發情。當環境溫度高于32℃時給母豬進行配種會約20%的豬產生不孕,重復發情或流產的狀況[1]。當溫度超過20℃時,母豬斷奶后1周內發情的比例相比較在20℃以下的環境中減少20%。
熱應激會使懷孕母豬的采食量減少,胎兒初生重降低,乳汁分泌量減少,正常情況下,哺乳母豬對日糧的能量需求為12.12~12.54MJ/kg,但夏季溫度高,母豬平均采食量下降50%左右,而這個采食量無法滿足產奶需求,整個泌乳期,母豬平均泌乳量減少22%,仔豬日增重有所降低。而采食量下降會導致母豬掉膘,從而影響下一胎的發情配種。
夏季環境溫度高,母豬受熱應激影響內分泌失調,體內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分泌過多,而腎上腺素會引起子宮血管收縮,從而使催產素減少,子宮肌內氧氣減少,造成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不足,使母豬分娩時間延長,易出現難產,而導致仔豬死胎率比其他季節要高。
種公豬對環境溫度尤其敏感,發生熱應激時,種公豬甲狀腺機能減弱,甲狀腺素分泌降低,而下丘腦,垂體,睪丸軸機能受到抑制,嚴重影響精子生存和發育。持續高溫使種公豬陰囊和睪丸組織溫度上升,睪丸機能減退,阻礙精子在附睪內的運行與成熟,導致精子數大幅度減少,畸形率增加。此外,處于高溫下的種公豬性欲低下,精子活力低,當溫度達到3O℃以上時,種公豬射精量和精子數量都減少[2]。高溫下的受精率也會降低,通常在20℃時,受精率為85~90%,在33℃下曝曬72h后為會降低為50~60%。。
炎熱的夏季想要減少熱應激,就要給種豬提供舒適的生存環境,合理進行防暑降溫。首先要加強豬舍通風,使用風扇或送風機等設施來輔助通風,同時配合灑水,促進空氣流通,使舍內溫度降低。其次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安裝降溫設備,例如空調,滴水系統,濕簾風機,噴霧等。其中,濕簾風機是較好的一種設備,可使舍內溫度降低5~8℃;使用空調是最理想的降溫方法,在降溫的同時還能控制舍內溫度。
種豬采食量受溫度影響,夏季溫度高應該在早晚天氣涼爽時進行飼喂,以最大可能的增加種豬采食量。早晨6點左右飼喂,晚上6點左右飼喂,可以在夜間加喂一次。
熱應激使種豬采食量減少,需要對飼料營養成分進行調整,以保證營養能滿足母豬營養需求。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在15~16%左右,可以在飼料中添加VC500mg/kg和VE200mg/kg,可以增強種豬抵抗力和抗應激能力。還可以在飼料小蘇打或1~3%的脂肪也能有效的減少熱應激。
經常清潔豬舍,保證環境衛生,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防止疾病發生。病原微生物在濕熱環境下繁殖很快,容易增加母豬產后發病率,也會誘發一些高熱性疾病,從而影響種豬繁殖力。提前注射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病、細小病毒、布氏桿菌等的疫苗,避開高溫時節注射引起熱應激。并做好驅蟲工作,定期噴灑滅蟲劑。
水能調節豬體體溫,高溫環境下水分蒸發對豬體溫降低有重要意義。且溫度越高豬的飲水量越多,有試驗表明,在溫度為7~22℃時,豬飲水量和采食飼料干物質的比為2.1~2.7,隨著溫度升高到30~33℃時,飲水量和采食飼料干物質的比升高2.8~5.0,由此可見,充足的飲水對減少豬熱應激有重要作用。此外,保證充足的飲水還能夠提高種豬的采食量。
種公豬的適宜溫度是l3~19℃,空懷及孕前期母豬的適宜溫度為l3~19℃,孕后期母豬的適宜溫度為16~2O℃,哺乳期母豬的適宜溫度為18~22℃。種公豬在溫度超過25℃時,種母豬在溫度超過27℃會產生熱應激。嚴重危害種豬的繁殖機能,從而影響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1]鐘育錄.種豬熱應激的危害與防止措施[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3(3):27.
[2]梁才芝.夏季熱應激對種豬繁殖力的影響及控制措施[J].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