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寶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畜牧獸醫局 256200)
國內本土羊種價值探討
孫會寶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畜牧獸醫局 256200)
本文通過研究國內本土羊種的重要價值及競爭劣勢,進一步延伸分析關于本土羊種的保護與利用問題,旨在呼吁加強對本土羊種資源的重視和保護。
種羊;品質卓越;羊種資源;本土羊種;保護;利用
與同類羊相比,國內羊最典型、最突出的特性是繁殖能力高、肉質嫩美、抗逆性好。從古至今,對于游牧民族而言,羊從來都是最適合家庭養殖的重要牲畜之一。尤其是在華東、西南、華中等地區,本土羊種對人類肉食供應及植物肥料供應占據主導地位。本土羊除了對百姓的生活有重大影響,放眼世界范圍內,中國羊的影響也不容小覷[1]。在世界羊種進化和改良史上,中國羊多樣性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古羅馬因為本土羊種性成熟晚、肉質差等因素苦苦尋求改進本土羊的方法。于是將目光投注到中國羊身上。眾所周知,中國羊具有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強、肉質好等特點,于是古羅馬就開始從華南地區等輸出本土羊種,運用于改良古羅馬本地羊,最終改良成羅馬羊。在之后世界羊的進化史上,羅馬羊功不可沒。而到了十八世紀,英國又開始將廣東羊引入英國,與英國本土羊進行雜交改良,最后育成約克夏羊和巴克夏羊。約克夏羊和巴克夏羊的成功使歐洲各國羊養殖專家紛紛將目光投注到中國羊身上,紛紛引進中國羊,并在引進改良過程中進一步放大中國羊的優點,致力于培育高肉質、高繁殖能力的羊種,并獲得較大成效。
然而, “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萬事萬物都有缺點。同樣的中國羊有優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在中國羊良好特性被充分發揮和重視之余,也應注意中國羊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較為突出的 “短板”就在于生長速度緩慢、轉化能力低下及瘦肉率產出低等,而且中國羊雖然適合家庭副業養殖,但在工業化時代,卻沒有現代批量產出的優勢。因此,在努力保存本土羊種的基礎上,也應當對中國本土羊進行適當改良與利用。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及相關從業人員就十分注重中國本土羊的保護問題。尤其是對當地著名的本土羊種都設定了國家級或省級或縣級的繁殖場,在保種繁殖基礎上還不斷進行選種優育工作,這些都對中國本土羊種資源的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當前中國本土羊種的保護現狀上看,除了少數瀕臨絕種的羊種外,大部分中國本地羊種的保護工作比較到位,大多數被成功保存下來,這一成績對于當時我國一個農業經濟超負荷承擔起此項國際重擔的國家而言實屬不易。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國家層面開始正式成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這一行政機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對中國羊在內的畜禽類動物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
與外種羊相比,本土羊具有抗逆能力強、肉質好、性成熟早及繁殖能力強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瘦肉率低、精料轉化能力弱以及生長緩慢等缺點[2],外種羊恰恰相反。因此,從經濟因素考慮,可以通過本土羊和外種羊雜交選育出抗逆能力強、肉質好、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及瘦肉率高的羊種,最大程度地放大中國本土羊和外種羊的優點,二者進行優勢互補,從而使羊業養殖能夠具有更高的經濟收益。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項技術壁壘和難關正逐項被人類攻克,羊種選育已不止在品種雜交上,更多的是嘗試對新品種的培育上。從1980年開始,我國就開始不斷試驗以中國本土羊為基礎素材的新品種培育工作,至今為止已經相繼推出20多個含本土羊種血液的新品系。這些新品系的培育對當地市場十分適應,且帶來喜人的成效。
[1]張居農,劉紅,陳明輝,等.母羊高效繁殖技術的研究[J].中國草食動物,2004(1):24.
[2]劉志芳,李靜.家畜繁殖技術新進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8(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