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雙 (遼寧省海城市動物檢疫站 114200)
奶牛高效養殖技術要點
王殿雙 (遼寧省海城市動物檢疫站 114200)
結合奶牛生理特性和養殖生產實踐總結出更為成熟完善的基礎養殖環境建設,達到防治病與促長、增產、增收、生態環保與食品安全等幾大方面相協調統一目標,為奶牛業高效養殖、提質增收提供技術性參考。
奶牛;建場規劃;防治技術;經驗處方
重點是科學選址建場與規劃布局奶牛場 (舍/欄): (1)選址建場,首選地勢相對高燥、向陽背風、利于排潮利濕、地面開闊的坡地,同時需滿足有足夠大的畜舍建設面積和運動場地面積 (畜舍面積3倍以上)、有適合的養殖下腳料(糞污、墊料、過期變質草料、病死畜尸等)集中處置點、遠離周邊污染源 (工農業污染源、病原體傳染源)、水電路及通訊設施齊備且供給滿足自身需量等先決條件; (2)牛場建設規劃布局,首先是統一規劃生產功能區 (母牛舍),通過設置綠化隔離帶等措施將母牛舍與生活區分開,以保證奶牛長期處于安靜、自然采光充足、清潔、干燥、無菌 (消毒滅源)、空氣質量 (通風)良好的良性宜居環境;其次是根據來源、批次、品種、日齡、體況等基本相近的原則合理均群限密飼養,不同生產功能的牛舍之間以保持20m以上距離為宜,盡量保證每頭奶牛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3㎡/頭),各牛舍之間最好也設置明顯的綠化隔離帶; (3)生活區與生產區 (牛舍)分離并保持較大的距離和綠化隔離帶,牛場周圍要設置隔離圍墻,入口處和各牛舍門口須設置消毒池、紫外線消毒舍 (更衣舍)等,嚴防各種攜原體隨意流動散播相關疾病; (4)是在牛舍下風處設置專用病牛隔離治療舍及外購奶牛隔離消毒觀察舍等,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規模化奶牛場因頻繁引種及交易等造成的新老外來病種危害本群; (5)視本場當前養殖規模按需配套建設草料加工及儲存室、獸醫防疫衛生室、配種繁育場所等,同時要精確預算枯草期整場奶牛的草料需量,配套種植相應面積的人工牧草、禾本科植物等,通過青貯、干貯、氨化等技術制備后保存,以滿足枯草期奶牛對飼草料的正常需量,確保奶牛全年營養供應充足且均衡、不掉膘、不減產、少發病。
實踐中,奶牛養殖過程最為常見的高發疾病包括營養代謝性疾病 (代表癥:奶牛酮血癥、產后癱瘓)、三炎綜合癥(子宮內膜炎、陰道炎、乳房炎)、肢蹄病 (關節炎癥、急性蹄葉炎、骨鈣疏松癥、腐蹄病)、寄生蟲病 (腸道蠕蟲、體螨)、其他傳染病 (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支原體肺炎、氣腫疽、犢牛副傷寒)等,幾乎所有常見病的發病均與飼養管理不善密切相關,主要致病因包括 “圈舍內環境控制不良、飼喂方式方法不當 (營養供應失衡)、生物安全防范及獸醫防疫消毒措施落實不到位、日常管理缺陷”等,所以加強管理人員培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筆者結合實踐推薦實用藥物防治方案: (1)盡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參與防治過程,堅持 “能口服就不注射”、“多用保健型食藥材、少用抗生素”原則; (2)奶牛常見病防治首選食藥材包括:食醋、大蒜、糖、微量元素 (礦微、維生素)、某些中草藥等,宜滿足藥殘最低、毒副性較輕的先決條件。經驗處方:奶牛腹瀉綜合征、濕熱下痢、腸炎等消化道疾病,取 “大蒜泥、食醋、糖、木炭粉”各適量,混合均勻調糊狀,拌料投喂或灌服,1~2劑/d、連3~5d可見實效; “病毒+細菌”混感綜合征,采用黃芪多糖散 (含黃芪、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免疫增效劑等,復方中草藥散劑)或雙黃連 (含銀花、黃苓、連翹等,口服液/散劑)拌料口服,若病牛消化不良,可再與 “山楂開胃散、牛羊健胃散、胃腸活、健曲”等中草藥復方散聯用,1~2劑/d、連5~7d;重癥不食病例的廣譜高效處方推薦為 “黃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柴胡注射液 (0.1ml/kg)+頭孢菌素或氨芐西林鈉 (0.1g/kg)”混合肌注,視病情需要按1~2劑/d、連注2~3d,首次注射時可考慮另側頸部肌注1~2劑復合VB注射液 (20~30ml)促進病牛胃腸蠕動、快速恢復食欲,視病牛癥狀明顯緩解后停止注射治療,加強精細化飼喂管理至痊愈。
王殿雙 (1966.7.1-),男,漢族,吉林省梨樹縣人,專科,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