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明 (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畜牧獸醫站 810399)
牛病毒性腹瀉流行及防治措施
王國明 (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畜牧獸醫站 810399)
本文簡要闡述當前牛病毒性腹瀉的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并提出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瀉;流行情況;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瀉被列為我國二類畜禽傳染疾病,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已經受到國家農業方面重點關注,是目前比較熱門的禽畜疾病防治研究課題。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 (BVD-MD)又稱為黏膜病,由病毒引起,早在1946年第一次被發現并報道。從醫學角度講,該疾病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會導致不同年齡段牛畜發病,給養牛戶帶來的巨大困擾。在我國,針對該病毒的研究深度還時間尚短,特別是疾病防控方面還有待深入。目前我國大規模省份城市 (20個以上)都相繼發生并傳播這種疾病,特別是在地方規?;B牛場中,針對牛畜陽性血清檢出率超過92.5%,帶有腹瀉與流產癥狀的牛畜數量正在不斷增多,并由該疾病引發多株病毒,體現出較高的分離率。因此,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的有效防控已成為我國牛畜養殖產業發展的關鍵。
一般來說,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潛伏期在7~14d,如果是人工感染發病更快 (2~3d),其臨床表現癥狀也分為慢性型與急性型兩類。
首先是慢性型,如果牛畜患慢性型牛病毒性腹瀉不會出現明顯的體溫升高現象,其具體癥狀主要表現為鼻鏡糜爛,而且糜爛發展速度相當之快。另外在病畜眼部位置出現漿狀分泌物,齒齦也會發紅,但口腔內部不會發生糜爛狀況。發病若干天后,病畜會出現跛行狀況,這是因為其腳趾間皮膚出現糜爛壞死,并呈現皮屑狀,這一現象在病畜耳后與頸部表現更明顯,但沒有淋巴腫大現象。慢性型病發后牛畜的存活期限6~12個月,如果是妊娠期母牛會出現流產或產下患犢,導致牛犢先天缺陷,例如小腦發育不健全。
其次是急性型,相比于慢性型,病畜在患病后會立刻出現體溫升高現象 (最高達到40℃),此時病畜的白細胞迅速減少,但在6d內出現白細胞增減反復。其表現癥狀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伴隨眼鼻漿狀分泌物析出,同時伴有口腔黏膜與鼻鏡糜爛、舌面壞死、排泄物伴有少量血液及黏液。在急性型癥狀下牛病毒性腹瀉基本無法治愈,且病畜存活期不會超過1個月[1]。
牛病毒性腹瀉的防治措施本文列舉3種。
首先要做到持續淘汰感染牛畜。由醫學實踐試驗發現該病毒不會引發細胞病變現象,所以也不會產生任何抗體。這就意味著在血清試驗檢測中無法有效檢測出持續性感染牛畜。因此,近年來國外科學家也進行了基于反轉錄多聚酶鏈式反應試驗,通過試驗中的17株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株發現其中的非細胞病變株與細胞病變株。在保證牛群初期免疫正常狀態下,對牛群實施常規血清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為血清抗體滴度小于1/64或不存在抗體就證明該病畜應該是持續性感染牛,此時需要對它進行病毒分離和隔離管理,進一步進行病毒分離析出,避免大面積病毒傳染。
其次可以采用疫苗接種。該方法能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發生。一般國外所采用的都是BVDV、IBR、IP3滅活三聯苗,但該疫苗成本偏高,且安全性并不穩定。所以目前國內所采用的是豬瘟兔化組織疫苗,其安全效果良好且在生產上具有較高可操作性,目前在國內應用相對廣泛。
第三為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徹底根治牛病毒性腹瀉,因此,在日常牛畜飼養過程中應該加強監護,時刻為牛畜增加抵抗力,并實施針對性疾病治療。如果牛畜因患該病出現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等狀況就要對其輸液并擴充血溶量,同時為病畜服用矽碳銀、藥用炭等收斂性止瀉藥,主要用于糾正病畜體內的正酸中毒狀況。再配合土霉素、四環素等廣譜類抗生素來防止病畜患病后期的繼發性感染癥狀[2]。
牛病毒性腹瀉疾病危害較大,各地也要因地制宜的給出相應防范治療對策,特別是提高民眾農戶的防病意識,確保病毒發生后不會大面積傳播,造成巨大損失。
[1]何君宏.淺談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診斷及防治[J].湖北畜牧獸醫,2014(6):36-37.
[2]葉其源,李水權,陳炫華,等.牛病毒性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J].獸醫導刊,2014(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