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偉
(云南省彌勒市朋普鎮畜牧獸醫站652307)
淺談豬大腸桿菌病防控措施
胡小偉
(云南省彌勒市朋普鎮畜牧獸醫站652307)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是養豬業飼養生產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細菌病,嚴重危害養豬業健康發展,已成為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對豬大腸桿菌病流行特點,病原學特性進行分析,目的在于提升對該病的有效防控,減少因患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確保養豬生產有良好的經濟收益。
豬大腸桿菌病;流行病學;預防策略;防控措施
本病致病原為 “致病性大腸桿菌”,屬于動物腸道內常駐菌種之一,在動物營養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該致病菌受到抑制 (處于競爭劣勢)并不會引起發病,而當動物機體受到各種病原體感染、營養供應失衡、生理代謝機能發生紊亂、體質和免疫力下降時,該病原菌會乘虛而入、占據競爭優勢,在腸道內大量繁衍增殖,進而對其寄居的消化道 (腸道)上皮黏膜造成損傷,甚至產生毒素、引發全身癥狀 (敗血癥)等,因此,一般認為該病原菌屬于 “條件性致病菌”。從細菌學角度分析,該致病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細小桿菌、能運動、有鞭毛、直徑約為1um,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24h可長成表面光滑或粗糙的菌落群;具有多種血清型,但多數血清型并無致病性,經現代醫學實踐證明僅有K88、K99等少數血清型具有毒力(致病性);對外界生化環境抵抗力不強,常規消毒、自然陽光 (含紫外線)持續照射、高溫、干燥等作用下均可起到一定的抑殺作用;對某些抗生素較為敏感、對部分傳統抗生素呈低敏或不敏感狀態,不同血清型病原菌有不同的藥敏性,所以臨床上采取藥物對癥控制之前最好先做小批量藥敏試驗。
本病呈常年發病,不同品種、性別、日齡的豬均易感,但以低齡仔豬(雙月齡以內)最易感,其發病及致死率最高 (50%左右)、癥狀最明顯、危害性最大,中、大豬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病死率不高;養殖環境惡化經常引發本病,比如初春和秋冬季溫差大幅波動產生低溫應激、生活環境(豬舍)嚴重污染、飲食源不潔等;在不良環境條件和飼喂管理缺陷綜合作用下導致動物體質和免疫力下降、內外源性感染加劇,發病風險相應增大;豬場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及保潔消毒措施落實不到位,致使環境中病原體含量超標,病原體容易經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而構成感染發病,同窩仔豬間傳播速度極快、感染率最高可達100%。
(1)養殖場要遵循自繁自養原則,絕對不能從有暴發過此病的地區引進種豬。日產養殖要保持養殖環境衛生,禁止養殖場工作人員以外的人、車進入養殖區。
(2)養殖者對分娩母豬要格外注重豬舍內外環境衛生,嚴格按照各項消毒標準對豬舍進行日常消毒,產前對母豬乳房和乳頭進行適當擦拭和消毒,產后第一時間給仔豬吸吮乳頭,這樣可以使仔豬能夠得到初乳抗體,對于提高仔豬自身抵抗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母豬懷孕期間,為增加母豬抗病能力,提豬體高免疫力,建議給其注射特異性菌苗。
(3)加強仔豬斷奶前后的飼養管理,根據不同省長期的營養需要,選擇適合的飼料喂養,平時也要注意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使營養均衡。用從本場分離到的菌株制成自家滅活菌苗,在仔豬斷奶前一周每頭肌肉注射2ml,可使仔豬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在仔豬斷奶前一周至斷奶后的3周內,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菌藥物。如土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每用5~20mg;呋喃唑酮或氟哌酸,每千克體重5~10mg均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對本菌有效的藥物有氯霉素、慶大霉素、黃連素、呋喃唑酮、磺胺類和喹諾酮類藥物等,但只能起到減少損失的作用,本菌容易產生抗藥株,必須隨時注意更換敏感藥品。
應用本場康復豬、淘汰老母豬或經過自家滅活菌苗高免的育肥豬血清注射或給仔豬口服都可收到良好的療效。在仔豬出生后立即每頭注射或口服用1~2ml,對本病有預防作用。治療發病初期的仔豬,每天口服和肌肉注射各2ml,連用2~3d效果良好。
胡小偉 (1974.4.4-),男,彝族,云南省彌勒市人,本科,副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