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
(重慶市長壽區晏家街道畜牧獸醫站401221)
家畜常見關節炎性疾病及診治
李玉蘭
(重慶市長壽區晏家街道畜牧獸醫站401221)
關節滑膜炎是關節囊滑膜層的滲出性炎癥。臨床上常見的是漿液性和化膿性滑膜炎。
對于急性者患關節腫大、熱痛,觸壓關節憩室突出部有明顯波動,關節囊穿刺時流出渾濁淡黃色易凝固的滑液。站立時患關節屈曲,兩肢同時患病時頻頻交換負重,運動時呈輕度或中度支混跛。對于慢性者患關節外形改變,滑膜囊多高度膨大,觸壓有波動,但無熱無痛,穿刺時流出較多的無色微黃色清亮液體,臨床上稱關節積液。一般無明顯跛行,運動時僅見關節屈伸不充分。
患關節熱、痛、腫明顯,關節囊高度緊張,有波動,關節囊穿刺流出膿性分泌物即可確診。站立時患關節屈曲,運動時呈混合跛,嚴重時臥地不起,伴有全身癥狀。
急性者初期冷療,如用醋酸鉛和明礬 (2∶1) 溶液冷敷, 或雄黃散 (雄黃、白芨、白蘞、龍骨、大黃,等份共研末,醋調)涂抹等,可包扎壓迫繃帶。急性炎癥緩和后,改用溫熱療法,如10~25%硫酸鎂 (鈉)溶液溫敷,包扎魚石脂酒精 (1∶10)熱繃帶,紅外線照射。也可給關節腔內注入0.5%普魯卡因青霉素 (40萬IU)。慢性者可用碘樟腦醚合劑等涂擦;積液多者穿刺排液,同時向關節腔內注入0.5%普魯卡因青霉素液,或醋酸氫化可的松 (2.5~5ml)、 青霉素 (40萬 IU)、 0.5%普魯卡因液 (5~10ml), 隔日1次,連用3~4次,并包扎壓迫繃帶。
及早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控制感染,并排出關節腔內的膿液。一種方法是穿刺排膿后用0.5%普魯卡因青霉素液沖洗,再注入抗生素;另一種方法是切開關節腔排膿后用消毒藥液沖洗,再注入抗生素,并裝引流管,包扎制動繃帶。
關節周圍炎是在關節骨骺和干骺端的韌帶及關節囊部發生的慢性纖維性和骨化性炎癥,不損傷關節滑膜組織。馬的腕、跗關節發生較多,其次是系、冠關節;牛、豬也有發生。
患病關節出現無明顯熱痛,界限不清的堅實性腫脹,關節粗大,外形變平坦,被動運動關節活動范圍變小,且有疼痛。開始運動時關節不靈活,隨運動逐漸減輕。病久者可能因增生的結締組織收縮而發生關節攣縮。
呈無熱痛的堅硬腫脹,關節粗大,活動性小或完全不能活動。骨化及骨贅部位不定,程度不同,因而跛行程度也不一樣。X線檢查可見骨質增生,但無關節粘連。
纖維性者用溫熱療法、紅外線照射、透熱療法、碘離子透入療法。骨化性者可參照下述骨關節炎的療法治療。
骨關節炎和骨關節病都是骨關節的慢性變形性關節疾病,常因肢勢和蹄形不正,關節構造不良,削蹄和裝蹄不當造成的。骨關節炎是繼發性慢性變形性增生性炎癥,如披傷、挫傷、關節內骨折及骨破裂等,其特點是最終引起關節骨性粘連;骨關節病是關節的慢性退行性與增殖性變化同時發生,關節變形、粘連的疾病,如鈣、磷代謝失調,骨軟癥,維生素缺乏等。兩種疾病的病性和病理發生雖不相同,但其臨床癥狀相似,不易區別,且有時合并發生,故常合并起來論述,以利于防治。
本病的主要癥狀是關節變形和跛行。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發現。隨著疾病發展,關節變形逐漸明顯,跛行也隨之加重。跛行特點是短時間運動后減輕,時間長或負重役時又變重;站立時多以蹄尖著地,并經常提舉患肢或屈伸患關節,運動時也以蹄尖著地負重,故蹄尖出現一字形磨滅;快步運動時跛行增重。患關節骨端粗大,骨間溝不清楚,有的韌帶附著點或結節變大,觸診時可摸到肥厚、粗大、隆起或骨贅。但也有只見跛行而無明顯的關節變形或關節變形明顯而不表現明顯跛行的情況。病久者,患肢肌肉萎縮。X線檢查可區分骨關節炎和骨關節病。
初期控制炎癥的發展和消除疼痛。常用消炎粉加醋調敷、石蠟療法、酒精熱繃帶等。中后期加速炎癥的發展,促進關節粘連和愈著。常用燒烙法和涂擦強刺激劑,如1∶12升汞酒精,每天1次,5%紅色碘化汞軟膏,每天1次,包繃帶保護,或用33%酒精局部注射。跗關節患病可選用脛前肌腱內支切斷術,骨膜切開術。
李玉蘭 (1969-),女,大專,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