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飛周應良江躍德
(1,云南省大理州畜牧工作站 671000;2,云南省大理州動物衛生監督所 671000)
大理州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思考
楊艷飛1周應良2江躍德2
(1,云南省大理州畜牧工作站 671000;2,云南省大理州動物衛生監督所 671000)
本文筆者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了當前大理州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如何健全完善大理州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措施建議
奶業是大理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州奶業生產在云南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6年,全州奶牛存欄68668頭,其中泌乳牛43889頭;奶農全年交售5家州內乳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生鮮乳14.26萬t;用于加工乳扇、乳餅等4.91萬t;全州有生鮮乳運輸車65輛;有乳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奶畜養殖場和奶農專業合作社開辦生鮮乳收購站167個,占云南省的75.6%,其中洱源縣113個,大理市25個,有機械化擠奶站112個,手工擠奶站55個。
近年來,大理州在各級乳業行業和州、縣市農業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州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未發生重大生鮮乳安全事故和影響事件。
全州鮮乳質量安全監管范圍涉及養殖、收購、運輸等多個環節和收購人員、廣大奶農等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質量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全州大部分收購站名義上由乳業企業設立,但實為收購站業主自建,掛靠給乳業企業,而乳業企業對收購站資金、技術投入不足,監管不力;乳業企業與收購站、收購站與奶農之間沒有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收購秩序不夠規范。
牛奶價格由乳企和收購站說了算,奶農沒有話語權。奶農與乳品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機制暫未形成。同時,受國外進口、國內行情、季節變化等多重影響,鮮奶收購價格波動較大,奶農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全州奶牛存欄量大幅下降(2016年存欄比2015年下降483頭)。
根據大理州生鮮乳生產情況統計分析,目前,全州泌乳奶牛單產水平僅為4.2t,而全國平均水平為6.4t,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養殖效益低。其主要是受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優質苜蓿等飼草飼料供應不足、飼養管理水平滯后、隱性乳房炎等牛病防治不到位等因素影響。
奶牛健康養殖是保證生鮮乳質量安全的基礎。嚴格落實《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管職責,不斷提升全州規模養殖場動物衛生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要求養殖場進行程序化免疫、標準化飼養。規范養殖檔案記錄和獸藥、飼料等投入品使用,嚴格遵守抗菌藥休藥期規定。結合每年春秋兩季防疫督查和日常監管,及時掌握防疫工作動態,確保免疫進度和免疫質量。督促養殖場做好口蹄疫的強制免疫和奶牛結核病、布病的凈化及乳房炎等常見病的防控。
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標準,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新格局:線上加強“生鮮乳收購站運輸車監督管理系統”使用管理,完成全州生鮮乳收購站資格審查、清理整頓工作,做到底數清楚,換證及時;線下現場核查收購站基礎設施設備、質量檢測、人員要求和檔案資料等資質情況。實行“一告二責三罰”監督執法程序。 “一告”:檢查時對收購站不規范收奶行為提出意見建議; “二責”:對于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不力、屢教不改者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 “三罰”:限期不整改者吊銷《生鮮乳收購許可證》。
亟需創新推廣“養殖合作社+基地+機械化擠奶站+乳業企業”的產業模式,逐步淘汰落后的手工擠奶方式,努力實現安全衛生的機械擠奶。機械化擠奶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摻雜使假、防止二次污染,還能有效提高集約化監管水平,增加奶農的養殖效益。目前,全州乳品企業對生鮮乳收購實行按質定價,機械擠奶比手工奶收購價高約0.3元/kg。
鼓勵乳品企業按照布局規劃自行建立生鮮乳收購站,或以購買、托管、參股等方式直接管理現有的收購站,構建利益共同體,實現一體化經營。把收購站變成乳品企業的第一車間,使乳品企業的監管職能前移,確保生鮮乳質量安全。規范生鮮乳收購合同,確保生鮮乳銷售供應相對穩定。在大理州區域內收購生鮮乳的乳品企業,必須按照2016年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布新修訂的《生鮮乳購銷合同(示范文本)》(GF-2016-0157),與收購站簽定合同。嚴格按合同規范購銷行為,避免生鮮乳收購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導致壓級壓價和哄抬價格的現象。
大理州奶牛養殖主要集中在洱海流域的洱源和大理2縣市16個鄉鎮,奶牛養殖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堅持環保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在大力發展奶業的同時,加強奶牛養殖污染防治,做好奶牛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一是加強洱海流域畜糞收集站建設,逐步建立畜禽糞便收集網絡。二是鼓勵和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發酵沉淀池等設施,減少排放量。三是鼓勵散養農戶建立積糞池,發酵后直接還田,杜絕畜禽糞便亂堆亂放,減少汛期雨水沖刷帶來的畜禽糞便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