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張慶獸醫中心站 030600)
提高新建養豬場經濟效益關鍵措施
王富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張慶獸醫中心站 030600)
追求較高的養豬經濟效益是所有從事豬業人的目標,也是衡量養豬場(戶)能否發展和壯大的根本。隨著我國規模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從事養豬業的人員越來越多,其中也有一些是其他行業轉型過來的,由于對養豬行業了解不夠,造成較大損失。本文針對一些新建養豬場存在問題,重點從抓好豬種的選擇與引進、豬舎環境與衛生控制、科學管理與飼喂、疫病防控與免疫等幾個關鍵技術措施進行闡述,以促進新建養豬場的健康發展。
新建養豬場(戶);經濟效益;技術措施
近年來,隨著山西省產業調整和經濟轉型政策的出臺,一些社會資金加大了向畜牧養殖方面的傾斜,晉中市榆次區規模養豬場建設明顯加快。但由于一些新建養豬場(戶)對養豬行業了解不夠、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所限,造成了較大損失,為此,本人結合工作特點及調研資料,針對一些新建養豬場存在問題,提出了提高養豬場(戶)經濟效益的幾項關鍵技術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豬種好壞直接關系到生豬生長速度,繁殖性能、經濟效益等。規模化商品養豬場宜選擇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育肥周期短、產品暢銷對路、經濟效益顯著的品種。在我國、我省現代養豬生產中,二元和三元雜種肉豬一般都具有這些特點。二元瘦肉型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日增重15~20%,三元瘦肉型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25%左右,在飼養管理條件好的情況下,日增重可達0.75kg,4~5個月就能達到90kg的出欄體重。每頭良種豬比普通豬最少多收入200~300元。所以,飼養由國外引進的3個品種培育的瘦肉型“三元雜交豬”是最佳選擇。
新建養豬場(戶)在引進豬種時,一定要根據豬場特點制定科學的引種方案,要多考察、細詢問,首次引豬時必須到正規的豬場,最好從國家認可的種豬場引進,以保證豬種優質。公豬重點檢查睪丸,母豬重點關注乳房,對睪丸發育不好、乳頭排列不勻的要剔除,種豬引進場后要勤觀察,精心照料,減輕應激反應。隔離一段時間免疫接種后如果沒有異常情況才可以混群飼養。
了解豬對環境的要求,給豬提供一個能保證生產發育而又舒適經濟的合理空間,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減少因空間狹小而引發的惡癖,如隨處排便、咬尾等問題的發生。溫度、濕度、飼養密度是影響豬生長和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豬適宜環境溫度:初生仔豬保育舍的溫度要求較高,應保持在30~28℃,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降低到24℃;斷奶仔豬28~22℃;繁殖母豬分娩前18~20℃、分娩期間25~26℃,育肥豬21℃;公豬、母豬、幼豬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5~75%,肥育豬為75~80%;飼養密度:斷奶仔豬0.5~0.8㎡/頭;育肥豬1~1.2㎡/頭;繁殖母豬1.5~3.2(帶仔母豬)㎡/頭。因此,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豬的生理特點,合理分群飼養,在確保日常采光、通風、換氣的基礎上為豬創造一個冬暖夏涼的適宜環境十分重要。
豬舍的徹底清洗和日常衛生消毒可大幅降低有害微生物的濃度,大幅減少傳染病的傳播。規?;唐坟i場應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技術,即在一棟豬舍豬全部出欄后,徹底清洗、消毒、干燥后再放進健康的豬。小規模豬場可將豬舍建成獨立小單元,每個小單元實行“全進全出”。對于購買仔豬育肥的養豬戶,可將所有的豬全部出欄后徹底清洗、消毒,然后一次從一個母豬場購買一批仔豬育肥,全部出欄后空欄清洗消毒,同時選對正確的消毒劑。
為方便管理及提高豬舍設備利用率,降低養豬成本,根據豬品種、不同生理生長時期、體重和個體強弱等具體情況合理分群。育肥豬分群的原則是留弱不留強,拆多不拆少,夜并晝不并;也就是把處于不利爭斗地位或較弱小的個體留在原圈,將較強的豬并進去,并群時最好選在夜間以避免應激,分群后還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或減少個體之間的咬斗。
對仔豬要早點調教,使仔豬養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覺、采食和飲水的習慣,以保持圈舍衛生,減輕勞動強度。同時,訓練仔豬開食時,飼料中添加2%白糖,可使仔豬順利通過補料關。寒冷季節也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紅糖,以促進食欲、提高能量,預防仔豬低血糖和貧血癥。
仔豬體溫調節機能差,怕冷;大豬則特別怕熱。因此,日常管理中要根據四季特點,做好豬群防暑降溫工作。初生仔豬一定要提供溫暖環境,尤其是嚴寒的冬季,保育舍內可安裝紅外線燈或架設暖棚,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飼料要求全價和平衡,根據豬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選擇、使用或者配制飼料。豬飼料通常是由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粗飼料、青綠飼料、青貯飼料、礦物質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8種組成,按類別分全價料、濃縮料和預混料等。要詳細了解各種飼料的特點和使用說明,最大程度的滿足豬的生長需要,同時,降低飼養成本。
喂料實行“三定”即定時、定質、定量,即每天固定喂食時間和次數(小豬5次,大豬4次),每天喂料品質一般固定不變,每天限喂食數量(每次喂八九分飽)。在喂料的同時要保證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最好在冬春季供給溫水,夏季供給涼水,并且在夏季應適量增加水的供給。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技術措施是保證新建豬場健康發展的關鍵。
免疫預防要結合當地動物疫情和疫苗性質與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符合本場實際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實施免疫接種。對豬瘟、豬口蹄疫、豬蘭耳病、豬圓環病等傳染病要高度重視。
根據季節變化和疫病流行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對進出車輛、人員、養殖環境、養殖器具、豬體表面進行徹底消毒,清除豬舍內外的各種雜物、雜草、污物、污水,保持豬場內外清潔干凈。
為有效提高豬體免疫力與抗病力,根據豬只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可能發生的各種疾病,有針對性的選用某些有效藥物通過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進行藥物保健。如在飼料中加入黃芪多糖粉、清開靈粉、敗毒散等,可用于預防與治療豬的高熱綜合征、呼吸道病綜合征、口蹄疫、流感以及各種細菌感染等。仔豬3日齡前每頭肌注牲血素1ml、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0.5ml,補鐵、補硒,防止發生缺鐵性貧血和拉稀。
種公豬每年春、秋各驅蟲1次;生產母豬產仔斷奶后驅蟲1次;仔豬與育肥豬轉群時驅蟲1次。驅蟲可選用:伊維菌素每千克體重0.3mg,肌注;也可于1t飼料中加2g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粉,連續飼喂1周,間隔10d后再喂1周。定期滅鼠、除蠅、殺蟲,防止疫病在欄舍間相互傳播。
總之,選擇優良豬種,創造適宜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及時把握市場,直接關系到養豬場的經濟效益,對新建養豬場(戶)更加重要。
王富明(1972-),男,本科,山西省晉中市人,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