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玉 公靜靜(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獸醫局 273300)
淺析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治
趙洪玉 公靜靜(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獸醫局 273300)
豬傳染性胃腸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ngs,TGP)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消化器官傳染病,以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為特征。不同日齡的豬均可以感染發病,尤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率高,有的病死率可以達100﹪,1月齡以上的仔豬病死率低,成年豬可引起發病,但幾乎不出現死亡。該病是困擾廣大生豬養殖戶的豬病之一,控制不好將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病毒存在于豬的各個器官,但以病豬的空腸、十二指腸組織、腸系膜淋巴結含毒量高。56℃條件下45min可使病毒完全滅活。5﹪石碳酸37℃可保存6個月。
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傳染來源是發病豬和隱性感染豬。發病康復后的豬肺中含有大量病毒,康復以后的豬排毒時間一般為2~7周。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具有明顯季節性,以冬季和春季多發,一般1~2月份為發病高峰期。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有3種流行形式:(1)流行性,主要發生于新疫區,以冬季最常見,豬場感染后,很快不同日齡的豬都會感染出現癥狀,10日齡內仔豬死亡率高。(2)地方流行性,多發生于疫區,其特征是發病率、臨床表現,病死率相對較低。(3)周期性地方流行性,本病的發生常出現反復,周期性的引起無免疫力的哺乳仔豬和斷奶豬感染發病。
哺乳仔豬感染后12~24h出現嘔吐,不久出現劇烈水樣腹瀉,多數仔豬排黃色糞便,個別仔豬排綠色或白色稀糞,糞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白色凝乳塊。病豬迅速消瘦,出現嚴重的脫水。10日齡以內仔豬多在2~7日內死亡,死亡率隨日齡增加逐漸降低。痊愈的仔豬往往生長發育遲緩。
幼豬有2~3d潛伏期,一般突然發病。病初食欲減退、嘔吐,后呈噴射狀水樣下痢。
肥育豬一般與感染3~7日出現臨床癥狀,有的呈隱性感染,不發病,由于體質不同臨床上表現癥狀不一。有的豬表現為水樣腹瀉,有的則出現一過性軟便,不表其他臨床癥狀。
妊娠豬感染癥狀一般較輕,如分娩后在哺乳期感染發病,病豬常表現發熱、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廢絕、初期嘔吐、腹瀉、泌乳停止等癥狀。
尸體脫水明顯,胃常脹滿,積留未消化的凝乳塊,3日齡小豬胃橫膈膜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占50%左右,小腸內容物黃色、透明、呈泡沫狀含有凝乳和泡沫,小腸壁遲緩、腸管擴張變薄,呈半透明狀。有些仔豬并發性肺炎病變。
采發病初期和康復期豬血液進行抗體檢測,康復期血清滴度超過發病初期血清滴度4倍以上,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可診斷為陽性。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需根據臨床癥狀,結合病理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進行綜合判定,應注意與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的區別,仔豬黃痢只發生于新生仔豬,尤以1周內的仔豬易感染發病,且癥狀較重;仔豬白痢多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病原是致病性大腸桿菌,所以通過細菌學檢查可以檢出大腸桿菌,仔豬黃白痢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根據以上特點可以鑒別。豬流行性腹瀉和豬輪狀病毒感染,這兩種疾病感染率均較高,但臨床發病率低,癥狀也比豬傳染性胃腸炎緩和,死亡率亦較低,確診可通過實驗室血清學試驗,可以鑒別診斷。
提倡養自繁自養原則,需要引進豬只時,一定注意不要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豬只,引入后注意隔離觀察,確定健康無病時在混群飼養,以免本病傳入。對已發病的豬場應立即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嚴格限制人員、犬、貓等動物出入。患過本病康復的母豬、或經過人工反飼感染的母豬,或人工接種弱毒疫苗的母豬,其初乳抗體滴度很高,可以使所產仔豬獲得較強的免疫保護,即使感染發病,其癥狀也較輕微。也可采用人工方法不斷給仔豬喂抗血清,仔豬也能得到保護。疫苗注射可用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每年十月份進行普防,母豬普防后再于產前一個月加強免疫一次。必須注意的是所用疫苗應為活苗、注射部位是交巢穴,新生仔豬也可以使用疫苗免疫。
本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常采取對癥療法,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