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東 姚小兵 陳永中 李明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黎里分所 215200)
金福源(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盛澤分所 215200)
豬弓形蟲病防治
徐國東 姚小兵 陳永中 李明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黎里分所 215200)
金福源(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動物衛生監督所盛澤分所 215200)
豬弓形蟲是豬原蟲類寄生蟲的一種,合適溫度、濕度條件可促使卵囊迅速孢子化形成感染性卵囊,從而感染其他健康豬;本病無明顯季節性,炎熱的夏季發病稍高;本病臨床表現以稽留高熱、神經癥狀和呼吸系統癥狀為主,弓形蟲的生活史有兩個宿主,分別進行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主要在終末宿主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在中間宿主完成;診斷本病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剖檢特征和實驗室診斷綜合確診;豬場放棄養貓并阻止貓在周圍活動是預防本病的最重要措施,磺胺藥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藥物的使用劑量、方法和休藥期,避免形成藥物殘留。
豬;弓形蟲;預防;診治
豬弓形蟲病是豬常見的原蟲類寄生蟲的一種,動物和人都可感染,豬及其他食品動物感染后,其血液、肌肉、內臟等部位都可能存在蟲體,肉類食品必須高溫處理熟透后再食用。隨著養豬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的加大,目前行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一旦發生疫情,經濟損失非常大。因此,做好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對于豬場的運營非常重要,下面就從以下幾點談一些對豬弓形蟲病的認識。
弓形蟲屬于原蟲類專性胞內寄生蟲,球蟲亞綱,真球蟲目,孢子球蟲科。人和動物都可發生感染,貓科動物是其終末宿主,整個發育過程包括滋養體、包囊、裂殖體、配子體和卵囊5個階段。其中滋養體和包囊可在中間宿主繁殖生長,裂殖體階段、配子體階段和卵囊階段存在于終末宿主。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南方發病率高于北方,可能與氣候、溫度、濕度有一定關系。炎熱潮濕的季節發病率要更高,這與宿主在此季節的活動頻繁有關,也和蟲體在適宜環境中繁殖加速有關。
豬弓形蟲整個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階段和無性生殖階段。有性生殖階段主要在終末宿主貓科動物的小腸黏膜細胞中進行,經過分裂繁殖后產生大量的子代蟲體,經過發育一部分轉變為雌性配體,個體較大,又叫大配體;另一部分轉變為雄性配體,個體較小,又叫小配體;大小配體發育成熟后開始結合,成為合體,完成有性生殖,合子會經過進一步發育,形成卵囊。伴隨著腸黏膜細胞脫落,腸道蠕動,隨糞便排出體外。當外界環境適宜時,卵囊會進一步成熟并具有感染力,成為感染性卵囊。感染性卵囊會污染飼料、水源,當豬采食污染的飼料和水就有可能感染。
豬感染弓形蟲后可以引起稽留熱,體溫達41℃以上,采食量下降。很多豬喜臥,精神不振,呼吸困難、氣喘、咳嗽,豬臥地后呈明顯的腹式呼吸,鼻孔出流出大量鼻液,疾病中后期可并發神經癥狀,表現原地轉圈,步態不穩,共濟失調,頭側彎等;如果母豬已妊娠很有可能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畸形胎的情況。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全身組織的供氧,病豬表現末梢部位發紫,尤其是耳尖、陰門和腹部皮膚明顯。大部分豬的病程在兩周或兩周以上,部分豬可耐過,但后期飼養價值變低,經濟效益減小。
病豬剖檢后主要表現全身各組織器官營養不良,仔豬抵抗力嚴重下降。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呈現腫大,并伴發出血和壞死的病變。被蟲體感染的淋巴結出現嚴重炎性變化,切面發硬、出血和壞死。消化道內充滿液體內容物,腹膜腔內炎性滲出嚴重,滲出液呈渾濁的黃色。豬耐過后轉慢性,由于寄生蟲長期對機體的營養消耗和組織器官的刺激,各器官可出現水腫變化,癥見肺部水腫,肺小葉間質增寬,間隙中充滿液體,有些肺小葉出現實變,表面分布點狀壞死灶;肝腫大,表面有散在壞死病灶,肝門靜脈明顯增粗,淋巴結壞死,切面腫脹,布滿出血點;脾臟腫脹明顯,切面不平,皮質和髓質易分離,髓質呈黃色糊狀。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特征可以初步做出診斷,結合實驗室檢驗可以確診。實驗室檢驗診斷主要有顯微鏡觀察法、補體結合試驗、ELISA法、動物病例復制試驗等。顯微鏡觀察法具有易操作,檢驗成本低,準確率高的優點,但需要操作人員有較豐富的經驗,具體方法為將病死豬的感染組織(如肺、脾臟、肝臟、腹水等)進行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溶液將組織變性固定,用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薩染色法對固定的組織片染色處理,洗去未染的顏料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發現有呈弓形或半月形的滋養體存在,可診斷本病。補體結合試驗、ELISA試驗是利用免疫學原理檢測抗體或抗原的存在來判定是否感染。動物病例復制試驗就是將感染動物的病料重新感染健康動物,驗證病例是否能復制,但本法檢驗周期長,投入成本大,對于健康動物太殘忍,且基層養殖場基本不用,無法大力推廣。除了上述方法之外,目前分子水平的診斷也已經投入市場,具有準確率高、靈敏度高、檢測迅速的優點,但對于小養殖戶來講,檢測成本較大。
根據弓形蟲的發育史,可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由于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終末宿主,因此,豬場應杜絕養貓。很多豬場由于建在偏遠的山區和農村地區,飼料倉庫經常會有鼠類出沒,因此,很多養豬場會有不同觀點,弓形蟲病是潛在威脅不假,可飼料被鼠類盜食也是看得見的損失。
基層調研工作中,很多養豬人反映,即使自己的養豬場禁養貓,但周邊很多家貓或其他場的貓也會時不時光顧,經常夜間在周邊活動,難以杜絕,很多場為了對付老鼠,使用粘鼠板、鼠拍、鼠藥等,但野鼠實在太多,繁殖很快,無法根除。很多被藥物毒死的老鼠尸體難以找到,臭味很大,對人和動物的生物安全也造成潛在威脅,所以部分人還是贊成養貓。
針對上述的情況,個人認為如果養殖條件較好,管理跟得上的養豬場,盡量不要養貓。如果條件稍差或鼠患實在嚴重則可以養,但最好不要讓貓滿場活動,可將貓夜間栓在飼料倉庫、原料倉庫、打料機等周圍,老鼠夜間在此處的活動便會大大減少,不但減少飼料損失,還將弓形蟲病的威脅降至最小。另外,曾爆發過本病的豬場建議每年定期對貓和豬定期驅蟲,做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清理的糞便可采用堆肥發酵的辦法,利用生物熱原理殺死蟲卵,同時還能收獲有機肥來增加經濟效益。
弓形蟲屬于球蟲亞綱,一般磺胺類藥物都能抑制蟲體繁殖,對治療本病效果顯著。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注射液(如磺胺嘧啶鈉注射液、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等),磺胺類藥物能夠與對氨基苯甲酸形成競爭性抑制,從而干擾感染蟲體的葉酸代謝,進而抑制其繁殖。但磺胺類藥物也有缺陷,由于只是競爭性的抑制作用,所以需要較高的治療濃度和較長的治療時間才能徹底抑制蟲體代謝,病情才能徹底康復,這樣就容易帶來耐藥性和藥物殘留問題,育肥豬在臨出欄前一定要注意本類藥物的使用,嚴格遵循用藥劑量、方法和療程,根據休藥期選擇出欄時間,以免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豬弓形蟲病是養豬生產過程中的常見病,由于發病癥狀和體征和很多細菌、病毒感染很像,臨床容易造成誤診,筆者經常遇到很多基層豬場獸醫,只要發現豬發熱、采食量減少,不加具體分析診斷就先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進行治療,結果不但療效不好還耽誤病情。臨床中豬瘟病毒、豬附紅細胞體、鏈球菌、丹毒桿菌等感染等都會引起發熱稽留,皮膚發紅、吃料下降、精神沉郁等癥狀,如何將其進行區分,有經驗的靠經驗判斷,沒臨床經驗的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測方法對病情確診,以最快的速度做好疫病擴散的防控措施。藥物濫用對機體是一種損傷,對養殖戶同樣是一種經濟損失,對于有治療時間的疾病,一定要先分析病情,必要時進行剖檢診斷后再采取對應的防控措施,這樣才能將經濟損失降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