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動物疫病防控中心 433121)
哺乳仔豬飼養管理技術
劉洪濤(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動物疫病防控中心 433121)
哺乳仔豬因為各項生理機能不成熟,環境適應能力較弱,因此對于飼養管理技術要求更高,如果能夠為哺乳仔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縮短飼養周期,實現快速發育和成長,提高了養殖收益。掌握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是養殖人員必備的一項技能。
哺乳仔豬;飼養管理;技術分析
母豬分娩后容易患乳房炎,對仔豬的正常哺乳造成影響。因此,養殖人員需要在母豬分娩前1周左右,開始向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抗生素,并且一直持續到分娩后1周左右,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仔豬出生后,養殖人員要利用消毒后的紗布將仔豬身上的粘液輕輕擦拭干凈。隨后將仔豬放入恒溫箱內,避免仔豬受涼。
通常情況下,母豬一次產仔12~15頭不等,持續時間需要4h左右。而仔豬生產后急需喂養,因此不能等到母豬生產結束后再統一喂養。在第一頭仔豬生產后的2h左右,需要進行第一次吃奶[1]。養殖人員應當注意固定好母豬的乳頭,避免母豬活動擠壓仔豬。按照仔豬生產順序依次喂奶,并保證每頭仔豬吃足初乳。喂奶結束后將仔豬放回恒溫箱內。
初生仔豬對于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如果仔豬哺乳時不注重做好保溫工作,很容易造成仔豬凍傷,因此,還需要重點做好哺乳室的御寒保溫措施。在面積較小的哺乳室,可以通過提高室內溫度并保證恒溫的措施來營造適宜的哺乳環境;在面積較大的哺乳室,可以在母豬體側懸掛帶有燈罩的紅外線保溫燈。在仔豬哺乳時,養殖人員要注意查看保溫燈的溫度示數,并根據溫度標準及時調節。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采取了保溫工作,在仔豬哺乳完畢后也需要盡快將仔豬放回恒溫箱中,不允許仔豬長期放置在哺乳室內。
根據仔豬的體質狀況和表現,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確保仔豬能夠健康成長。例如,有的仔豬身體弱小,一是很有可能夠不著母豬的乳頭,影響正常的吃奶量;二是即便是能夠夠著母豬乳頭,也往往會因為其他仔豬的搶奪和擠壓,也不能正常吃奶。因此,養殖人員需要對這些體質偏弱的仔豬給予特殊護理,通過人工干預來保證弱小仔豬正常吃奶。
產房工作人員要及時的做好“一聽、二查、三治療”,同時加強對仔豬的護理。查看仔豬糞便,對出現下痢的仔豬要及時的做好治療工作。最重要的是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要確保水源的安全性,清潔干凈很關鍵。
[1]吳定昌.規模化豬場保育仔豬的養殖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