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麗君
(貴州省遵義市動物衛生監督所563000)
一例鴨傳染性漿膜炎診治
涂麗君
(貴州省遵義市動物衛生監督所563000)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鴨的一種常見細菌性疾病,以纖維素性心包炎、氣囊炎、肝周炎為主要病變特征,其病原菌被稱為鴨疫里氏桿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簡稱 RA)。自郭玉璞于1982年首次報道本病以來,國內各地均有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報道。隨著貴州水禽產業的發展,養鴨業也日益壯大,鴨病發生對養鴨生產的危害日漸嚴重,在鴨的常發病中,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十分突出,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預后雛鴨也會出現生長遲緩、飼料轉化率和產蛋率下降等癥狀,直接影響養鴨場的經濟效益。2016年10月,在貴州某養殖場中從病死鴨中分離得到鴨疫里氏桿菌,經實驗室鑒定,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
貴州某養殖場從四川某地引進花邊鴨鴨苗7批,每批3500羽,自2016年10月16日相繼發病,發病日齡在20d左右,從10月27日患病鴨送檢共死亡300余羽?;疾▲喅霈F拉稀,眼鼻流漿性、黏性或膿性分泌物,角弓反張,共濟失調等癥狀。用氟苯尼考等藥物口服,未見明顯效果。將病死鴨剖檢,主要癥狀為心包積液,心外膜增厚水腫,有黃色滲出物包裹整個心臟;肝表面覆有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膜;氣囊增厚。
無菌采集病、死鴨的肝、腦等組織送實驗室進行診斷。
將肝、腦接種于10%犢牛血清肉湯(0.05%NAD)中,增殖培養 24h后,可見均勻混濁生長,無菌環和菌膜,管底有少量沉淀物。將液體培養物劃線接種到10%犢牛血清瓊脂平板上,置于37℃燭缸環境下培養24~48h,可見大小為1~2mm左右,圓形、透明、光滑菌落。將純培養物接種伊紅美藍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均未見細菌生長。培養物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染色陰性、兩端鈍圓、散在或個別成雙排列的桿菌。
將純培養菌株進行生化實驗,37℃培養24~48h后觀察結果,可見分離菌株不發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阿拉伯糖、七葉苷、肌醇、水楊素,不產生靛基質,不產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硝酸鹽還原陰性,氧化酶陰性。
選取10種對革蘭氏陰性菌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藥物,通過采用圓濾紙片法,對純培養菌株進行藥敏實驗。結果發現,該分離菌株對慶大霉素、頭孢噻肟敏感,對氟苯尼考中度敏感,對鏈霉素、青霉素、諾氟沙星、四環素、卡拉霉素、甲氧芐胺嘧啶、紅霉素耐藥。
根據藥敏實驗的結果,選用慶大霉素、頭孢噻肟等藥物治療,治療效果較好。
(1)根據上述病、死鴨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診斷,該場確診為鴨傳染性漿膜炎。
(2)本病應采取“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進行綜合防治,由于該場的鴨苗全部從外購入,將病原菌帶入,造成該場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因而不要在疫情不明的鴨場引種,對外來的鴨須進行檢疫。由于RA的血清型很多,本場將自家分離的鴨疫里氏桿菌制成油乳劑滅活苗,對防控鴨傳染性漿膜炎有很好的效果。
(3)從藥敏實驗的結果可見,該場分離的鴨疫里氏桿菌對慶大霉素、頭孢噻肟敏感敏感,對其他藥物產生耐藥性,這和養殖場不按劑量和療程規范使用抗生素有很大關系。因濫用藥物,既增加藥物成本,又使病菌產生耐藥性,使用一般藥物根本無法作用病菌,從而使鴨傳染性漿膜炎越來越難防治。因而,在臨床上有條件的地方要進行藥敏實驗,選用敏感藥物進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貴州省農業攻關項目(黔科合NZ字 (2012)3026號)。
涂麗君(1982.8-),女,獸醫師,遵義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從事動物防疫、檢疫及監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