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杰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124000)
規模化養鴨常見疾病診斷及防治
王立杰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124000)
隨著國家對養殖業的倡導和扶植,越來越多的人從事上養鴨行業,但常見鴨子疾病嚴重阻礙了養鴨業的發展,造成養殖業主的直接經濟損失,因此,鴨病的預防和治療成為越來越多養殖者關心的問題。本文主要從鴨子常見的易得疾病及其特點和控制措施入手,有助于控制鴨群疫病的爆發與流行。
規模化;養鴨;常見疾病;診斷;防治
該病源于鴨疫巴氏桿菌,在肉鴨養殖方面影響最為嚴重,一年四季都可發病,秋末至春季易發病幾率高,具有嚴重的傳染性。8周齡前的雛鴨或幼鴨均可發病,2~3周最易感染,死亡率在10~30%之間。
環境潮濕,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及幼雛成長所需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容易引起鴨雛感染病菌,造成該病的發生和傳播。
得病過程一般為2d左右。鴨子表現為失眠、低頭縮脖,站立不穩,走動次數明顯下降。眼、鼻處分泌黏稠物,常會出現仰臥,雙腿類似于游泳一般的劃動。有時還會出現腹部膨脹、拉稀、糞便呈黃綠色。
注重降低育雛室的飼養密度,保證溫度的恒定,不建議將不同日齡的鴨子混合飼養。經常打掃鴨舍并進行好消毒工作,消毒后注意通風,保持鴨舍的干燥。在疫苗注射方面,常用的油乳劑疫苗容易在注射部位形成肉芽腫,影響肉鴨成長和肉質,經過反復研究和臨床試驗,該類疫苗容易吸收并且促進成長、不影響肉質,且免疫效果理想。一旦確診鴨子得該病,不能濫用藥物,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積極治療,常用頭孢類、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敏感性高的藥物進行治療,減少直接經濟損失。
秋末至春季易發,鴨齡在2~6周或中鴨多易發病。
飼養密度大、衛生條件差、環境潮濕、通風不暢是導致該病傳播和流行的主要原因。經實驗分析,病菌有可能是孵化前就在種鴨體內傳染于種蛋中,遇環境影響誘發病菌,形成病發癥。后天傳播方式多出現于鴨子之間的皮膚創傷感染。
臨床癥狀與傳染性漿膜炎相類似,少見神經癥狀。需進行細菌分離與鑒定才可確診,以免耽誤治療。
飼養管理者要強化鴨舍的衛生管理,勤打掃、按期消毒,并且進雛和銷售要同次、同批、同場,防止不同批次的鴨發生交叉感染。一旦確診為該病則通常采用丁胺卡那霉素、頭孢類、慶大霉素、氧氟沙星敏的大腸桿菌敏感率較高的藥物進行治療。
4周齡以上的鴨群易于感染,危害嚴重。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進行病菌傳播。健康帶菌鴨或病鴨是該病的傳染源頭,通過該類鴨子的糞便或其他分泌物、帶有病菌的飼料、引用水、共用的用具、場地等以及人、昆蟲等作為傳播的媒介進行傳播。
發病時間快,鴨的臨床表現為經常垂頭甩水,體溫上升,口、鼻經常分泌并流出黏稠物,呼吸困難。本病發病快、無證照而且死亡率高,常上一天晚上還都正常,但第二天早上就會出現大量死鴨,急性死亡是鴨霍亂爆發并流行的先兆。
將不同日齡的鴨分開強飼養,并嚴格進行消毒和免疫,盡量避免應激因素的發生。并定期接種疫苗,從而有效的預防鴨霍亂的發生。禽霍亂蜂膠滅活疫苗與油乳劑疫苗、氫氧化鋁膠疫苗可在5~7d產生理想的免疫效果,免疫周期在6個月以上,并且保護率高、易吸收,不影響生長,是常用有效的首選疫苗。一旦疫情暴發,要將患病鴨進行隔離治療,如果死亡則要將尸體燒毀或深埋,防止病菌擴散;禽舍、場地、用具必須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可選用磺胺藥或抗生素通過飼料或飲水進行大群資料,可有效的控制疫情發展。
本文對鴨類養殖常見的3種病癥進行介紹,希望能夠為鴨的養殖飼養者提供參考和借鑒,降低經濟損失,提高利潤。
王立杰,本科,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檢疫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