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
(黑龍江省二九O 農場156202 )
犢牛球蟲病發生與防治
丁鵬
(黑龍江省二九O 農場156202 )
球蟲病以出血性腸炎為主要特征,犢牛呈多發,發病犢牛多為60日齡以內,成年牛多為帶蟲隱性感染,以地方性散發式流行。球蟲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容易同細菌病毒性腸炎相混淆,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及時確診,及時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犢牛;球蟲病;診治
犢牛球蟲病是由寄生于牛的多種球蟲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主要病變特征為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腸炎。成年牛常呈隱性感染,成為帶蟲牛。而犢牛球蟲的易感性高,呈多發性,危害比較嚴重。發病犢牛可引起腹瀉、血便、高度貧血及消瘦等。重者嚴重脫水至死亡。本文筆者對某肉牛養殖場一起犢牛球蟲病進行診治,現將診療情況報告如下。
2016年6月中旬,本地區某肉牛養殖場,犢牛陸續出現以腹瀉為癥狀的疾病,隨著病情發展有22頭犢牛相繼發病,呈現食欲驟降、消瘦、血性腹瀉等癥狀。發病初期先排白色奶脂樣糞便,部分犢牛排出帶凝乳塊的水樣稀便,后期拉血痢。發病犢牛多為10~60日齡的犢牛,以30日齡左右犢牛為高發。發病犢牛22頭,發病率為26.93%。當地獸醫先后采用肌注痢菌凈、注恩諾沙星、補液,口服慶大霉素等方法連續治療3d,均未見效。在治療過程中有4頭犢牛由于嚴重脫水衰竭死亡。于是筆者組織相關人員前去會診。
病犢牛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水欲增加,反芻減緩或停止,被毛無光粗亂,迅速消瘦,有的臥地不起,腹瀉,病初排水樣糞便,色黑惡臭,并含氣泡且帶黏液和血絲,并混有大量白色的腸黏膜。后期腹瀉排出膿樣血便,并帶有黏膜碎片,體溫升高41℃左右,瘤胃蠕動音比較弱,腸蠕動音亢進,出現前胃遲緩。部分犢牛眼結膜充血潮紅,眼屎增多。部分犢牛因腹瀉,體液過度消耗,出現脫水現象。
采取有典型癥狀病犢牛新鮮糞便4份,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涂片鏡檢,均發現有大量淡黃褐色,圓形、橢圓形、雙層壁球蟲卵囊。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診為犢牛球蟲病。
首先采取驅蟲措施。按每千克體重服用鹽酸氯苯胍15mg,2次/d,連服4d,發現犢牛還有排血現象,又加服2d。同時止血,采取口服云南白藥。保護腸黏膜措施采用鞣酸蛋白1g,加溫水灌服,3次/d,連服4d。消炎采用每千克體重用0.1g復方磺胺嘧啶鈉加復方氯化鈉溶液500ml,靜脈滴注,2次/d,連用3d;止瀉,給病牛每天灌服100g犢牛止痢散。對于病癥較重出現脫水現象的犢牛,采取靜脈注射25%葡萄糖溶液500ml及生理鹽水500ml,1次/d,連用3d。對出現心衰的犢牛注射10%安鈉咖注射液5ml。
在治療的同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措施,改善飼養環境。將患病犢牛與成年牛隔離飼養,并飼喂優質飼料,避免飼料及飲水被球蟲卵囊污染。哺乳母牛的乳頭用高錳酸鉀擦洗消毒,防止犢牛吃奶時被蟲卵感染。牛舍盡量保持干燥衛生,定期對運動場、牛舍地面、牛床、飲水用具及食槽等進行消毒處理,保證7d消毒1次。球蟲對一般消毒藥物都不具有敏感性,用2%的苛性鈉溶液消毒即可。每天清掃運動場及牛舍,保持干凈衛生,對墊草及糞便等污物進行發酵,以殺死卵囊。同時定期對牛進行驅蟲工作,由于球蟲在不同生殖階段對不同的抗球蟲病藥物敏感性也不同,避免產生抗藥性,采取多種驅球蟲藥物聯合交替使用,驅蟲效果會更好。
牛球蟲病的流行時間一般在5~8月份。60日齡以下犢牛最易感染,死亡率也最高。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天氣高溫潮濕,牛只混養,密度過大,圈舍衛生環境較差,飼養管理粗放,糞便清掃不及時,消毒不徹底,妊娠母牛飼料單一,營養不均衡,導致犢牛抵抗力較差,很容易感染球蟲病。若想有效避免牛球蟲病發生,應隨時關注牛舍內環境衛生及潮濕情況,及時通風,保證舍內環境干燥清潔。悉心照料60日齡以下犢牛,飼喂營養均衡的飼料。牛群飼養密度要合理,對蟲卵傳播渠道多加防范,定期驅蟲,防止傳染。發現疑似患牛要立即隔離飼養,有條不紊的開展治療工作,爭取在最短時間內醫治好患病牛,減輕患牛因疾病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