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芳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畜牧獸醫站 510450)
豬呼吸道傳染病防疫
王偉芳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畜牧獸醫站 510450)
豬呼吸道傳染病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病原較多,但發病癥狀和病理變化都以呼吸系統為主;肺炎支原體、傳染性胸膜肺炎、多殺性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是臨床常見病原;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是本類疾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對本病的防疫要把握好環境消毒和降低飼養密度這兩道關,同時配合疫苗免疫并加強管理,可防止疫情爆發和蔓延。
豬;呼吸道;傳染病;防疫
豬呼吸道傳染病是養豬生產中的常見病,由于引發本病的病原不一,臨床混合感染較為普遍,但最終都以呼吸系統癥狀和病變為主,故統稱呼吸道傳染病。常見病原有豬肺炎支原體、傳染性胸膜肺炎、多殺性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等。每年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下面就本類疾病的防疫分別作下探討。
豬支原體肺炎又稱豬氣喘病,一般呈地方流行,又稱為地方流行性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一種病原,結構比細菌簡單但比病毒復雜。一旦感染,表現慢性漸進性呼吸道病變,導致養豬料肉比升高,出欄時間延長。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據報道,美國70%以上的豬場都感染或隱性感染。支原體常常黏附于氣管或支氣管纖毛上,不斷釋放毒素物質導致纖毛脫落,造成氣管黏膜失去天然免疫屏障的作用,很容易導致繼發感染。
本病的潛伏期為10~15d,患豬表現經常性咳嗽、氣喘,呼吸困難,腹式呼吸,生長發育受阻。剖檢后肺葉病灶呈淡紅色或粉灰色,半透明,如 “蝦肉”樣。病變部位左右肺葉比較對稱。急性死亡的豬肺會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間質增寬,肺淋巴結和膈淋巴結腫大,邊緣充血。
疫苗防疫是防控的主要措施,市面上主要有弱毒化疫苗和滅活疫苗。弱毒疫苗使用時,需要將疫苗直接注入胸腔或肺泡,直接刺激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產生抗體、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具有免疫周期長,效果確切的優點。但靶器官免疫對豬應激大,容易造成感染,有些免疫低下的豬群還會出現返毒情況。滅活疫苗通過常規肌肉注射使用,具有方便、安全、實用的特點,但無法實現細胞免疫,效果不如弱毒苗,免疫周期也短。臨床可根據每個場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的選擇疫苗,同時,加強管理,降低飼養密度和加大通風,對本病有良好的輔助防控效果。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引起肺急性纖維素性炎癥或慢性局灶性壞死。本病不分豬日齡都易發生,但以斷奶后的豬發病居多。本病原對豬呼吸系統高度特異性依賴,一旦感染可快速繁殖,并能形成菌血癥,抽血能培養出本菌。感染過的豬場很難徹底清除病原,有些豬場直到最終倒閉都一直伴隨本病存在。
急性型表現鼻、耳和四肢部位發紺,病豬發燒達41℃以上,有時候呈犬坐姿,腹式呼吸,死前鼻孔常流泡沫狀帶血分泌物。急性期病程1d左右,部分豬會耐過,癥狀減輕,但身體末梢部位仍充血。剖檢兩側肺葉炎性病變,病灶區顏色加深,質地變脆,表面堅實易碎。胸膜腔炎性滲出,氣管和支氣管充滿帶血泡沫。
慢性型病豬通常不發熱,但表現漸進性消瘦,間歇性咳嗽,采食量下降等。剖檢整個肺部被滲出的纖維蛋白膜包裹,心包膜由于心臟跳動的伸縮,表面纖維蛋白膜呈絨毛狀。肺部與胸腔內壁出現粘連,膈葉有大小不一的化膿病灶,隨著病程發展,肺炎性區逐漸壞死。
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空氣和豬的相互接觸。病原排出后以空氣中的塵埃、飛沫等為媒介傳染,有證據表明,空氣傳染距離可達20m以上,員工走動也有促進作用。因此,切斷傳播途徑的最好方式是空氣噴霧消毒,不但可以對病原起到殺滅作用,還能增加濕度,促進塵埃粒子的沉降。養殖過程中注意飼養密度,減少豬之間接觸頻率,每天保持足夠通風。應激是本病最大的誘因,很多隱性感染豬在經過長途運輸或注射應激后很快發病,養殖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大的應激。豬群中發現有發病豬后立即隔離,并重點對受威脅的健康豬群緊急預防給藥,一般四環素類藥、磺胺類和廣譜青霉素類藥都比較敏感。患豬最好淘汰,本病發病后期藥物治療效果一般都較差,即使康復也容易形成僵豬。
由于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菌血清型較多,不同血清型間交叉免疫性弱,因此,通常自家苗免疫的效果最好,將病原擴大培養后用甲醛滅活,對保育豬和母豬肌注免疫,效果理想。最好在引豬前對豬群進行血清學檢查,從源頭控制本病的引入是最好的防疫途徑。
本病又稱 “豬肺疫”。是豬感染巴氏桿菌引起,巴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的敗血型短小桿菌,從病料直接分離的培養菌鏡下觀察可見明顯的兩端著色,傳代后無此特征。本菌人畜共患,主要表現呼吸系統炎性出血和敗血癥,人多因傷口感染。
急性型患豬表現突然發病,體溫升至41℃以上,采食下降,呼吸困難,頻繁咳嗽。咽喉部位紅腫且不斷蔓延,最終頸部呈紅色一片。肺部病變可對胸腔產生影響,呼吸疼痛,為了減輕胸內壓,病豬常呈犬坐姿,眼結膜、舌頭和耳根因循環障礙而發紺。急性型死亡較快,病程1~2d。剖檢可見咽喉腫脹,周圍組織漿液性出血,腫脹的喉嚨造成阻塞性呼吸困難,又稱 “鎖喉風”。頸部紅色皮膚分離后皮下有纖維素性漿液,呈膠凍樣。全身淋巴結腫脹出血,脾臟出血但不腫,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
慢性型表現拖延性肺炎和胃炎。病豬經常咳嗽、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與急性型相比,喉嚨腫脹不明顯。部分豬關節炎性腫大、出現下痢情況。大多數感染豬都是慢性拖延衰竭而死亡。剖檢可見病豬消瘦,可視黏膜蒼白,肺部出現纖維素性肺炎,壞死灶界限清晰,壞死區切開呈干酪樣。
巴氏桿菌病為細菌性疾病,防疫主要從疫苗、消毒和藥物3方面配合做工作。由于血清型較多,需要到本地獸醫防疫部門咨詢當地流行的血清型,針對性防疫。疫苗有單苗和聯苗兩種,建議首免選用單苗,免疫效果好,二免和三免采用聯苗,刺激免疫記憶細胞產生大量抗體,同時減少豬應激。巴氏桿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死,臨床推薦環境消毒采用2%火堿溶液,帶豬消毒選用0.5%的苯扎溴銨溶液,飲水消毒選用0.1%的高猛酸鉀溶液,器具消毒可選擇0.1%的醋酸氯己定溶液,加強管理,確保消毒無死角。出現疑似本病的豬時,要第一時間對大群緊急藥物防控,復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飲水或拌料給藥效果理想。對于飼養價值較高的種豬可選用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按照3mg/kg體重的量緊急注射,以免感染。
本病由呼吸道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引起,呈世界性流行,不分日齡大小都可感染,但成年豬比仔豬發病率要低。仔豬感染后2周左右可出現鼻炎癥狀,由于鼻軟骨處于發育期,炎癥造成鼻骨發育不平衡,甲骨萎縮,外觀豬鼻變形,故又被稱作萎縮性鼻炎。
感染早期患豬會經常性打噴嚏和流鼻涕,隨著病情發展,鼻骨萎縮,鼻腔變窄,吸氣困難。由于呼吸不暢,豬經常出現拱地、鼻頭蹭墻、搖頭等。尤其是豬運動后,由于呼吸加快,表現更加不安。隨著萎縮加劇,面部出現變形,甚至影響額竇的發育,造成兩眼距離縮短。鼻骨萎縮是本病的典型特征,一般其他器官病變不明顯,通過外觀就能做出診斷。
免疫接種可有效防治本病。母豬產前2個月和1個月時分別接種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油乳單苗和聯苗,提高母源抗體滴度。仔豬出生后1個月內加強免疫,達到預防效果。另外,豬群中發現本病后立即全群藥物預防,可選擇磺胺嘧啶或土霉素拌料給藥,防止疫情蔓延。
豬呼吸道傳染病是養豬生產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寒冷季節由于養殖戶要作保溫,通風相對較少,往往多發。呼吸系統傳染病一般靠空氣和接觸傳播,對本病的防疫要把握好環境消毒和降低飼養密度這兩點。疫苗免疫和藥物預防對本類疾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同時,加強管理,減小應激,均衡營養對本病的防疫可起到關鍵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