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藝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政府畜牧獸醫站362302)
豬丹毒發病原因分析
黃銘藝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政府畜牧獸醫站362302)
豬丹毒是紅斑丹毒絲菌,俗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高熱、急性敗血癥、皮膚疹塊 (亞急性)、慢性疣狀心內膜炎及皮膚壞死與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 (慢性)。目前集約化養豬場比較少見,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筆者根據本人近幾年基層工作經驗,簡要總結了幾條發病原因僅供參考。
豬丹毒;發病原因
豬丹毒 (Erysipelas suis)是紅斑丹毒絲菌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病程多為急性敗血型或亞急性的疹塊型,轉為慢性的多發生關節炎、心內膜炎。潛伏期一般為1~7d,分為急性和亞急性。也有慢性的。
急性型:爆發突然,體溫升高不退。沒有精神。死亡率高。不食、嘔吐,結膜充血,糞便干硬,附有黏液,小豬后期下痢。耳、頸、背皮膚潮紅、發紫。常于3~4d死亡。
亞急性型 (疹塊型):病較輕,1~2d在身體不同部位,尤其胸側、背部、頸部至全身出現界限明顯,圓形、四邊形,有熱感的疹塊,指壓退色。疹塊突出皮膚2~3mm,大小約1至數厘米,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癥狀惡化而轉變為敗血型而死。病程約1~2周[1]。
慢性型:原發的少見,多半是從急性和亞急性慢慢發展。癥狀主要是關節變形腫大、走路僵直跛行,最終發展為關節炎。潰瘍性或椰菜樣疣狀贅生性心內膜炎。心律不齊、呼吸困難、貧血。病程數周至數月。引發原因如下:
實行免疫防疫注射,一直是我國控制豬丹毒的有效措施。特別是在我國豬瘟、豬肺疫、豬丹毒三聯苗生產獲得成功并廣泛使用的近20年時間里,由于一些新的傳染病如口蹄疫病、禽流感、藍耳病等的相繼出現,出于財力、人力等因素考慮,把防疫重點轉到口蹄疫病、豬瘟、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上,豬丹毒的預防針就相應減少了。
群眾的文化及科學意識普遍不高,經濟落后,觀念落后。所以直到現在,一年春秋兩季常規防疫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都還難以接受,即使做大量思想工作都難以正常開展。大部分群眾“一針治百病”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群眾主動預防疫病的意識十分淡薄。
農戶分散,氣候變化復雜多樣給防疫和治療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鄉鎮地形崎嶇,石旮旯較多,交通不便,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也較大。農村散養戶多。這些戶與戶之間相距較遠,加之村級防疫人員少,負責的片區面積廣闊,近的要幾里,遠的要步行幾十里才能到農戶家,嚴重制約了對該病的及時防疫和治療。
近年來,村級獸醫員待遇雖然有所增加,但整體待遇還是處于偏低水平。加之工作量逐年增大,同時在計劃免疫注射過程又不準收取任何費用,嚴重挫傷了村級獸醫員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村獸醫人員普遍都沒有參加過系統的業務知識培訓,基礎理論功底淺溥,業務綜合素質偏低,防治缺乏經驗。其后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病豬診斷不夠準確。加之此病與豬肺疫、豬瘟兩種疾病在臨床表現方面很相似,容易混淆、誤診;二是防疫工作中不嚴格按操作程序,有的疫苗保管不好,導致注射效果不好,有的對器械消毒不嚴格,導致一些疾病的相互傳染。
目前,村民委員會還沒有一個村級獸醫室配備有防疫冷鏈設備 (如電冰箱等),有的防疫員一周才來拿一次疫苗,大大影響了疫苗效價和動物防疫質量,因此,造成群眾對防疫工作的信任程度不高。
農村散養戶占99.5%以上,飼養廄舍多是半密閉式廄舍,通風不好,衛生條件普遍較差,環境和廄舍消毒工作基本不做,很容易造成本病的發生與流行。
[1]趙國俊,杜應祥.豬丹毒的診斷與防治[J].甘肅畜牧獸醫,2015(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