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事件引人關注

韓春雨
2016年,韓春雨事件成為熱點,被稱為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事件從5月份開始,整個下半年持續發酵。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論文發表后,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甚至被譽為“諾獎級”實驗成果,“非知名學者”身份,看似“三無”(非名校、無海歸背景、無行政職位)的標簽,世界級科學發現,韓春雨讓國內外、圈內外為之沸騰。
就在論文刊發幾小時后,麻省理工學院的BBS上就開始有人討論這個話題。而后,國內外的大量學者紛紛通過郵件、電話等跟他聯系。從業內到行外,人們對于韓春雨充滿了好奇,有人甚至發出這樣的驚呼:“這會是中國‘土博士’放的一顆‘核彈’嗎?”
然而,這一備受關注成果隨后被指“不可重復”,受到多方質疑。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醫學、生物和環境學院教授蓋坦?巴爾焦(Gaétan Burgio)把自己近兩個月來,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的NgAgo基因編輯實驗數據和結論分析公開在博客里,并稱經過多次嘗試后,他仍舊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NgAgo能進行基因組編輯。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原主席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發郵件給他在國際轉基因協會的同事,援引了巴爾焦的案例,建議“放棄任何關于NgAgo的項目”。德國海德堡癌癥研究中心的遺傳學博士研究生 Jan Winter 表示他也有類似的經歷。他說:“我在接下來幾周會重復實驗,但目前我認為它(NgAgo)是無效的?!?/p>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聲明稱,“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系本刊,表示無法重復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作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發表論文的條件之一,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
全世界重復這一實驗的研究團隊眾多,包括產業界也在跟蹤,這樣疊加起來所花費的研究經費直線上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要求韓春雨要么公布秘密方法,要么承認造假,并要求韓春雨用他獲得的巨額科研經費,賠償各個實驗室為重復其實驗造成的金錢和人力損失,向學術界道歉。
在整個質疑的過程中,被置于火中煎熬的韓春雨,數次給出了同一個理由:別人重復不了實驗,細胞被污染的可能性最大。8月8日,他向非盈利性信息庫Addgene提交新版的詳細實驗方法,并補充了4項應當注意的問題,其中包括在實驗前要仔細確認所使用的細胞株未被污染或污染已被徹底清除等細節。但同行們對此并不認同,因為不可能所有無法重復出韓春雨實驗的實驗室都出現了細胞污染。而且,有部分人在再次重復韓春雨的實驗前,已經進行檢測并排除了支原體污染。在隨后的4個月里,按新提供的實驗步驟,全球仍然沒有韓春雨之外的科學家站出來,宣布重復了這項實驗結果。
2016年10月10日,國內13位知名研究學者實名公開了他們“重復”韓春雨實驗方法無法成功的結果。這些學者的一致觀點是:“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敝麑W者饒毅主編的公眾號“知識分子”,是最早向公眾熱情推崇韓春雨的媒體之一。如今,饒毅的態度完全轉變。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二人公布了一封寫給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的信,信中要求調查韓春雨。
2016年11月28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細胞與基因治療研究所負責人Toni Cathomen及同事針對韓春雨課題組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評論通信文章,表示利用NgAgo技術未能檢測到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期刊還發表了一篇“編輯部關注”,用來“提醒讀者對原論文結果的可重復性存有擔憂”。此外,期刊還表示將繼續與原論文的作者保持聯系,并為他們提供機會,將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調查,屆時,將會向公眾公布最新進展。
至此,整個事件到底結果如何,要看2017年1月底之前《自然?生物技術》的調查結果。
早在2013年,北京大學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就曾撰文稱,國產博士的學科交叉是中國學者的優勢。中國努力提高培養研究生的能力,不斷提高科研質量。信息扁平化給了研究者更多機會,任何科研機構都有可能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
另一方面,韓春雨事件引發的爭論也給中國科學家帶來多重沖擊和思考。近年國際上學術造假事件絕非孤例。俄羅斯生物化學家德米特里?庫茲涅佐夫(Dmitry Kuznetsov)被人舉報涉嫌重復出版別人的成果;意大利學者Davide Vannoni新干細胞療法存在嚴重數據缺陷;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Strauer教授的多篇關于干細胞修復受損心臟的論文存在大量數據錯誤與實驗漏洞;日本小保方晴子干細胞研究造假等等。
靜待1月份的結果?;蚴沁€韓春雨一個公道,或是擊碎一個過早樹立的神話。 (文/吳星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