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秋萍 吳蕓
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成功率中的應用
闕秋萍 吳蕓
目的:探討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監測成功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3年6~12月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運用PDCA循環方法,確定活動主題,進行現狀把握、設定目標、分析監測不成功的原因,制定對策。選擇2013年6~8月在新生兒科進行aEEG監測的80例新生兒為改善前組,選擇2013年9~12月aEEG監測的80例新生兒為改善后組。結果:新生兒aEEG監測成功率由活動前的82.50%提高至活動后的93.75%。結論:品管圈活動對提高新生兒aEEG監測成功率效果明顯。
品管圈;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管理
振幅整合腦電圖(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EEG)是一種無創運用于新生兒腦功能監測的方法。其操作方便,受環境因素影響小,圖形直觀,結果易分析,還可以在床旁實時連續監測,便于臨床醫師有效地評價新生兒腦功能狀態[1]。但操作過程中的一些干擾因素常會導致圖形的變異,影響結果判讀[2]。為此,我科于2013年6~12月開展以“提高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成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QCC)活動,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新生兒科2013年6~12月進行aEEG監測的160例新生兒,診斷為抽搐查因、新生兒窒息復蘇術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急性膽紅素腦病等。日齡1~20 d;出生時體重2.5~4.1kg;出生時Apgar評分3~10分。監測前1d均未使用解痙鎮靜藥。2013年6~8月為改善前組,其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胎齡(39.3±2.3)周;出生體重(3360±737)g;窒息復蘇術后15例,HIE 21例,顱內出血15例,急性膽紅素腦病24例,抽搐查因5例。2013年9~12月為改善后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平均胎齡(39.1±2.8)周;出生體重(3346±754)g;窒息復蘇術后16例,HIE 20例,顱內出血17例,急性膽紅素腦病23例,抽搐查因4例。兩組新生兒在孕周、性別、體重及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品管圈活動方法
1.2.1 組圈選定圈名和圈徽用頭腦風暴及投票的方法確
定圈名為“護腦圈”,圈徽為在陽光、藍天、海洋中成長并用雙定圈名為“護腦圈”,圈徽為在陽光、藍天、海洋中成長并用雙手呵護著寶寶的小腦袋,寓意給嬰兒最初最誠的呵護。
1.2.2 選定主題全體圈員通過“頭腦風暴法”,根據臨床工作中常遇到的問題提出多個備選主題和理由,根據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個方面,采用“優5、可3、差1”評分,得出“提高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成功率”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1.2.3 現況把握收集2013年6~8月在本科進行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的新生兒情況,設計了腦功能監測質控本,記錄新生兒信息、操作者及監測不成功的原因,統計數據繪制柏拉圖(圖1)。根據統計結果及80/20原則,明確本次活動的改善重點是針對監測前皮膚準備、導電糊的涂抹、護理操作。

圖1 改善前aEEG監測不成功的數據柏拉圖
1.2.4 目標設定依選題過程中圈能力得分情況,本題的小組能力為85%(總分5分,評價后的分數為4.25分),結合75%圈員均為第一次參與,如設定過高,完成困難,會打擊圈員的積極性,還考慮到設備限制(當時只有一臺腦功能治療儀)等,經圈員討論設定圈能力為70%。計算公式: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小組能力),計算出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成功率目標值由活動前的82.50%提高至活動后的93.75%。
1.2.5 要因分析圈員通過頭腦風暴法,從人員、環節、材料、方法、環境5個方面進行分析,查找導致新生兒aEEG監測成功率低的原因,并制作魚骨圖(圖2),以經驗圈選要因,通過因果關聯分析圖進行真因驗正。

圖2 新生兒aEEG監測成功率低原因分析魚骨圖
1.2.6 對策擬定針對導致監測成功率低主要原因擬定對策,一個原因可以有多個對策,組織圈員討論分析,依據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等進行對策選定,優5分,可3分,差1分,共10人參加評分,總分150分,120分以上為可行對策,根據80/20原則,選定3項,根據實施時間安排分別為:(1)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培訓。(2)加強監測環節管理的針對性。(3)降低阻抗方法的改進。以上對策均采用六何法(5W1H)和PDCA(戴明循環)開展活動。
1.2.7 對策實施
1.2.7.1 加強aEEG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結合當前QCC活動的開展,首先制訂操作規范和注意要點,利用學習班、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各種形式,有計劃地對護士進行aEEG相關理論知識培訓,了解偽差的來源及影響。培訓結束后進行考試,不合格者再培訓直至合格。專職護士帶班1周,采用一對一形式,完全掌握后方可操作。報告者和護士長每周跟隨操作者安裝一次,以了解護士操作是否規范。報告者對存在缺陷的監測結果記錄在質控本上,要求護士人人審閱后簽名,做到心中有數,每周選取1~2例有記錄缺陷的aEEG對護士進行講解,講解過程中鼓勵與專業醫師、專職護士互動,專家糾正錯誤,不斷提高護士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7.2 加強監測環節管理的針對性(1)改善前。09:30~13:30,腦功能監測為醫囑班崗位職責內容之一,醫師下達醫囑,醫囑護士為新生兒安裝腦功能,后繼續處理批量醫囑,不定時的進行巡視。(2)改善后。監測時間調整為8:10~12:10,由值班醫師提前做評估,提交aEEG監測的醫囑,醫囑護士負責安裝,監測過程的管理則納入責任組的崗位職責,并將監測結果與責任護士績效掛鉤,QCC小組采用日、周、月查及隨機抽查的形式,檢查結果記錄在案;強化責任護士工作責任心,每15~30 min巡視1次,了解aEEG記錄情況,護理操作合理安排,輕柔、集中進行,必要時點擊“阻抗”暫停監測,操作完畢再點擊“開始”;制定腦電圖事件記錄表,要求護士準確記錄新生兒的動態活動時間,如喂養、換尿布、吸痰等;仔細觀察并記錄新生兒的異常行為表現,如雙目凝視,肢體抖動等使臨床所見與腦電圖譜相互驗證,為醫師判讀腦電圖譜提供依據。
1.2.7.3 改良降低阻抗的方法(1)改進前剔除毛發后用濕巾清除新生兒頭部胎脂或油脂,用磨砂膏適量輕輕打磨局部皮膚,盤狀電極凹均勻充滿導電糊,嚴格按國際10/20系統放置電極,盡量避開囟門、頭皮水腫、頭皮血腫或頭皮破損區,同時注意左右兩側的對稱性。輕輕按壓外用彈力帽和彈力綁帶加以固定。監測過程如阻抗高,排除其他原因后在電極凹追加導電膏再固定,常需反復多次。(2)改善后剔除毛發后用75%酒精除脂,備牙膏粒大小的磨砂膏于瓶蓋,電極凹容量的4/5予導電糊填充,余1/5予薄層磨砂膏填滿,總量以平電極凹為宜,按標準安放各電極,然后內用彈力帽、外用保鮮膜纏繞稍加固定,監測過程中如出現阻抗高,輕掀保鮮膜,在盤狀電極周圍滴入少量生理鹽水,輕按片刻待其慢慢滲入電極內即可。
1.3 評價方法記錄和比較改進前后監測情況,記錄監測成功例數和失敗例數以及有缺陷的例數。評定標準[2]:整個監測過程無電極脫落,成像清晰,腦電圖基線平穩,視為成功;監測過程出現電極脫落,影響腦電圖基線,但能及時發現糾正,基本不影響監測結果判斷,視為缺陷;監測過程中斷,無法繼續,視為失敗。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改善前后患兒監測成功情況比較(例)
3.1 有形成果結果顯示,改善后組通過加強培訓,對可能出現的偽差能積極的預防和處理;通過調整監測時間,制定監測事件記錄表,監測后質控,質控后反饋再評價等,加強了環節質量的控制和終末質量的總結;受保鮮膜保濕效果持久及新型鹽水電極帽的啟發,進行改進降低阻抗方法,有效節約了導電糊及磨砂膏的用量。通過有效對策的實施,使監測流程連續貫穿,質量管理更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實現了新生兒aEEG監測成功率由活動前的82.50%提高至活動后的93.75%,與改善前監測成功率比較明顯提高(P<0.05),說明品管圈活動有力地提高了新生兒aEEG監測的質量,降低了監測缺陷和失敗的發生率。
3.2 無形成果品管圈活動以PDCA循環法為指導方法,提高了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及統籌管理能力,提高了護士專業技術能力和工作積極性[3]。在活動過程中品管圈賦予圈內護士真實的參與感,使其自身價值得到了最佳的發揮,不僅提升了圈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圈員的創新性、科研性和團隊的凝聚力、合作力[4],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質量持續改進成為護理人員的自發行為。
[1]黃雪會,楊明,陳曉,等.振幅整合腦電圖在新生兒腦功能監護中的意義[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9):135-137.
[2]楊素容,劉珍,張德雄.護理干預對小兒視頻腦電圖監測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8):90-91.
[3]Moons P,Sels K,Becker WD,et al.Development of a risk tool for deliberate self-extuba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4,30(7):1348-1353.
[4]楊柳,程丹丹,徐麗.品管圈活動提高住院患者自備口服藥有效服用率[J].護理學雜志,2013,28(15):58-60.
2016-05-15)
(本文編輯 劉學英)
537000玉林市廣西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三區
闕秋萍:女,本科,主管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