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段學芬 黃芝芹 令狐大偉
(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人民醫院, 貴州 安龍 552400)
探討縣級綜合性醫院急診搶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分析
謝勇 段學芬 黃芝芹 令狐大偉
(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人民醫院, 貴州 安龍 552400)
急危重癥; 危險因素; 死亡
危重病患者在急診過程中有較高的死亡率,研究影響急診搶救危重病患者的因素,對臨床上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的搶救提供參考依據,從而降低死亡率。我們對我院急診危重病177例患者的資料情況詳細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間我院急診收治的86例搶救無效的危重病患者(死亡組)和91例搶救成功的危重病患者(對照組)為研究對象。其中呼吸衰竭患者50例、循環功能障礙患者43例、需呼吸機和藥物維持生命患者30例、嚴重水電解質混亂和酸堿失衡患者54例。兩組患者在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嚴格監測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常規檢查和化驗,評估重要臟器受損情況。記錄患者病情和危險因素,使用統一格式的調查表調查入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數據分析。

2.1 單因素數據分析結果 兩組年齡、就診時間、體溫、呼吸頻率、心率、動脈壓、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肝腎功能障礙、電解質混亂、白細胞計數及APACHEⅡ評分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危重病患者搶救死亡的獨立性危險因素為高齡、循環及呼吸異常、腎功能異常、APACHEⅡ評分(P<0.05),見表1。

表1 多因素數據分析結果
大多數急診危重病患者發病急、病情重、進展迅速,病死率極高。雖然新的搶救方法和技術能對患者進行早期的治療,但對其病死率依舊沒有顯著影響[1]。臨床搶救時不僅需要對癥搶救,還要根據病因進行對應干預,掌握死亡危險因素,力爭降低病死率[2]。本組資料中單因素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年齡、體溫、心率、就診時間、電解質紊亂、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肝腎功能障礙及APACHEⅡ評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進一步分析表明高齡、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以及APACHEⅡ評分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另外本組資料還顯示死亡組患者中多數表現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腎功能異常。簡志剛等[3]研究189例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發現病死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增加,與本組資料顯示一致。
綜上所述,對危重病患者進行搶救時,必須評估病情,抓住主要指標、動態監測、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對循環和乎吸功能障礙、腎功能異常等重要生命器官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達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1] 廖宇艙.危重病患者死亡的早期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06):311.
[2] 李銀先,羅艷,張晗暉.危重病患者死亡的早期危險因素研究[J].四川醫學,2008(09):220.
[3] 簡志剛,池銳彬,羅醒政.危重病患者24 h內死亡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職業衛生與病傷,2011(03):539.
R605.97
B
1000-744X(2016)06-0667-01
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