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良苦的鞭策——
在非洲的巴貝姆巴族,至今依然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儀式。
當族里的某個人犯了錯誤時,族長會讓犯了錯誤的人站在村落中央,公開亮相。
整個部落的人們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從四面八方趕來,將這個人團團圍住,用贊美來“教訓”他。
圍上來的人們,會自動分出長幼。然后,從最年長的人開始發言,依次告訴這個犯錯的人,他曾經為整個部落做過哪些好事。
每個族人都必須將犯錯人的優點和善行,用真誠的語言敘述一遍。而且,不能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贊美。
整個贊美儀式,要持續到所有族人將正面的評語說完為止。
這個儀式旨在表明:盡管你犯了錯誤,有了缺點,但我們依然愛你、關心你、接納你。請你認真地反思,然后心悅誠服地改正……
雖然這個部落很小很落后,但是很少有人敢欺負他們,因為他們異常團結。
根源就在于:巴貝姆巴族的古老儀式,讓每一個族人建立了一個正向的自我,他們的情緒都很穩定。不論男女老少都覺得,自己很重要,集體會因我而榮耀。
這也是古老的巴貝姆巴族至今沒有消亡的原因。
制度和環境能夠改變一個人,幫助我們建立正向的自我。相反,一個情緒穩定、愿意付出的人,也會讓集體變得更強大。
否則,弱小的巴貝姆巴族恐怕早就不復存在。
成長岔路口——
但是,大多數人很難生活在一個絕對正向的環境中。
事實可能會是這樣——
教室的灰塵、墻角的紙屑、廁所的衛生……原本可以一天做好的工作,一個月后依然原地踏步,縱然班長身先士卒、苦口婆心——除非老師聲色俱厲!
如果做與不做,收獲都是一樣;如果偷奸耍滑,得不到任何懲罰;如果任勞任怨,只被當作傻瓜……如果,你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請看看下面的故事——
不一樣的小石頭——
1986年,英國劍橋大學在一所孤兒院進行調查,其中一個課題是,選擇該院200名孤兒進行前途預測。
不久,報告就出來了,結論令人沮喪:200名孤兒情緒負面,孤僻乖張,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標上很糟糕的評價。但是,這項調查到此并沒有結束!
四十年后,繼任調查人員從檔案里找到了這份報告,他們再次來到當年的孤兒院。
根據線索尋找,他們驚奇地發現:當年被調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位已經離開故地,無從查找,其余的180位孩子,大多數相當成功,他們中不乏銀行家、商人、大律師以及優秀的運動員。
這讓調查人員感到很奇怪,他們找到了當事人。
當事人告訴他們一段往事。
原來,從小到大,院長一直都在對他們講一個故事:
許多年前,有一位孤兒院的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精美的石頭:“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石頭市場,直到晚上,他和石頭都無人問津。回到孤兒院,男孩向院長報告。
院長笑了,要他第二天再拿到黃金市場去賣。
在黃金市場,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很多人都想來買這塊石頭,有人甚至開出比黃金還高的價格。但是,男孩謹遵院長囑托,并沒有將石頭賣出。
男孩興沖沖地將這一切稟報院長。院長看著男孩,徐徐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意義。當你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那就只能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可以有如此際遇,更何況一個有無限可能的人。做最好的自己,生命就有意義。”
心理學小常識——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一位著名的高空鋼絲表演者,他技藝超凡,卻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朋友說——我知道這次可能會出事,因為瓦倫達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結果,他真的失敗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大腦里的某些觀念,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
當你害怕面對的時候,你就會緊張;當你害怕失敗的時候,你就可能失敗——
建立一個正向的自我,告訴自己,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從容面對,不懼失敗!
(本文作者系馬鞍山市雨山區少先總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