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康
難忘風雨辦學的日子
李俊康

梧州學院校區
梧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梧州歷史上曾經三次創辦大學,校址都選在山上,而且是三起三落。
第一次創辦大學是1929年,馬君武博士在美麗的蝶山上創辦了廣西大學,人們因此把蝶山前面的那條路稱為大學路。1936年,廣西大學遷址桂林,后又遷到南寧。后來,蝶山上的原廣西大學校址就成為了梧州高中的所在地。
梧州第二次創辦大學是在1958年,梧州大學在“大躍進”中誕生了,校址設在綠樹成蔭的白鶴山上,我父親曾任教務主任,山頂的英領事署舊址成了學校辦公的地方。那時候,我和父親住在大學路北側由學校分配的教師公寓里,經常看見老師學生們在陡峭的白鶴山上上下下。到了三年困難時期,梧州大學下馬了。
梧州第三次創辦大學,是1985年,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在白鶴山開始招生。而在1985年夏天,我來到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工作,當時,我們在位于大中路的梧州市政府大樓一層辦公,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和廣西財經學院籌備處,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學校各項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1985年9月,梧州市在緊缺的財政資金中劃撥專款給廣西大學梧州分校。于是,學校分別以中山大學和廣西大學梧州分校的名義,招收政史及對外貿易兩個專業,共82名學生,并在白鶴山上租用梧州五中的教室上課。時任市長黃漢云說,我們的目標是以分校的名義招生,最終創辦廣西財經學院。
因為是以分校的名義招生,所以老師自然是外聘的多,政史專業外聘的以中山大學的老師為主,外貿專業外聘的以暨南大學、廣西大學的老師為主。
據中大分校政史班的學生反映,在中大分校讀書最大的收獲是自信,畢竟是名牌大學,就讀名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當時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是張榮芳教授,后來做了中大副校長。有一次他到梧州,順便查閱分校政史班學生的作業,當他看到其中一篇《梧州高校學生干部現狀的分析》的調查報告時,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寫下評語:這篇調查報告寫得很好,有論點有分析,如果同學們都能這樣,進步就更快了。后來,撰寫該文的同學不負眾望,畢業后,先是做公務員后成為律師,最后在廣東開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
198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一個教師節,我們在白鶴山給老師們送去了禮物和祝福。當日,我還帶著為外貿專業學生上課的暨南大學老師,一起去白云山游玩。當時,暨大的老師對梧州白云山記憶深刻,對山上及周圍的美麗景色贊不絕口,并在云峰亭上流連忘返。
為了培養本地教師,廣西大學梧州分校方面想了不少辦法:一是積極引進一批學術造詣頗深的教授,1985年夏天,武漢大學莫以豪教授來到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并進入領導班子任職。二是在本市高級知識分子中,物色專業對口、有責任心、有培養前途的對象,充實師資隊伍。三是與外地高校掛鉤,委托培養師資力量,如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廣西大學等高校簽訂協議,分期分批培養一批經濟、外貿、英語等相關專業的老師,然后到校任教。
對于在白鶴山辦學的風雨日子,原梧州市政協主席、廣西大學梧州分校老校長甘牛同志說得好:政史班、外貿班能辦成很不容易,同學們都很爭氣,畢業后都成了各行各業的骨干。這是他對那段艱苦創業日子的最好評價。
顯然,白鶴山作為一個大學的校址,是遠遠不夠的,當初之所以選擇它,不過是為了解決招生問題的權宜之計。后來,在我印象中,梧州市領導班子不止一次討論并實地察看了大學的選址用地,包括原梧州五中校址、三云村以及八寶塘等地方,但是都因為場地不夠、不適宜辦大學而沒有最后落實。最終,才確定把桂江二橋頭的一個丘陵山沖,即現今梧州學院的校址,作為大學的校址用地。
為了爭取上級部門支持梧州辦大學,我們積極到自治區計委、教委反映情況,表達梧州辦大學的迫切愿望及訴求。當時,自治區計委的態度并不明確,畢竟20世紀80年代的廣西百業待興,自治區財政有限,上級部門考慮統籌兼顧更多一些。于是,我們專門到了南寧,白天跑計委,積極反映情況,晚上到計委領導家里去拜訪,用真情感動他們。最后,在自治區領導的親切關懷下,自治區計委終于同意了立項。
由于工作需要,1986年,我離開了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到梧州市委宣傳部工作。
從中大政史班、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到廣西財經學院籌備處,再到梧州學院,梧州人的大學夢,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和努力,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2016年12月梧州學院十周年校慶之際,我用拙詩一首紀念之:
多少風雨寫春秋,
辦學坎坷志更稠。
春蠶吐絲意未盡,
今日聚首明理樓。
十年樹木百年人,
更喜桃李滿神州。
天若酬勤天亦老,
古城滄桑迎客游。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