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麗云
過年瑣憶
甘麗云

翻一翻日歷,春節又至,關于過年的記憶,就如溪水般在心間流淌。兒時,每逢春節來臨,便是大人最忙,小孩最快活的時候,其中,有兩個片段,如今依舊歷歷在目。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此,一年中最豐盛就是除夕的晚飯了,其中最好的菜就是雞肉,“無雞不成宴”也是村里人的口頭禪。而且,全雞也是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所以除夕當天,人們從中午12點就開始殺雞,燒水,拔雞毛……
拜神所用的必須是全雞,不能開膛破肚。我家殺雞的活都是父親來做,把雞處理干凈,父親就把它放在鍋里,還不能蓋著煮,傳統里拜神的雞是不能蓋的。
父親把雞放在鍋中央,然后把一塊豬肉放在鍋里一起煮。我最喜歡幫忙放柴火,把火燒得旺旺的。不久那雞肉和豬肉的氣味融合一起,飄散在屋里,香氣洋溢。我們圍在灶臺旁,一邊盯著黃澄澄的大熟雞,一邊咽著口水。這就是最正宗的白切雞啊!多想立刻抓一只雞腿在手上一咬一撕……可是爺爺說過,拜神祭祖的東西包括茶水、菜肴,要讓神仙、祖先先“吃”,以求保佑全家健康順利。
記得有一次,父親把熱騰騰的雞撈起來后,就把雞湯裝在盆子里。當他端走雞,我站在灶臺邊,看著濃濃的雞湯,忍不住湊近嘴去,從盆邊吸了一口,結果,我馬上跳了起來,燙燙燙……熱滾滾的雞湯在嘴里,順著我的喉嚨流下,不一會嘴里就起泡了,火辣辣地痛。剛燒滾的雞湯,上面浮著厚厚一層油,看不到冒煙,卻是滾燙無比。那一個除夕,我一件雞肉也吃不下,眼巴巴看著桌上的肉沒法吃,還要忍著嘴巴的疼痛。
舞獅一直以來都是藤縣鄉間盛行的傳統文化活動。一到大年初一早上,村子里就開始舞獅了。鏗鏘的鑼鼓聲伴隨著鞭炮聲響起,舞獅的,打鼓的,撐旗的……一幫兒童追在舞獅隊后,跟著跳著,全村沉浸在一種歡樂吉祥的氛圍中。村民認為,舞獅能夠振奮精神,驅除晦氣,辭舊迎新,寓意美好的未來。所以藤縣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獅隊,逢春節、喜慶的日子都會舞獅。
我老家的村子里,就有一支舞獅隊,大年初一,吃過早餐,就開始挨家挨戶去舞獅,從初一到初四才能走遍。正月里,每家都會有人守在家里,用柏枝或桂葉扎住紅包,放在廳堂中央的八仙桌中間,生活條件好些的人家還會用圓盤放上餅干、瓜子、糖果,或將發糕擺在桌上,等待舞獅隊的到來。
舞獅隊是由一個領頭人先進主人家,把一張紅紙放在桌面上,表示“報到”。這個領頭人對村子的人家要熟悉,一定不能漏了哪家沒拜。主人有要求,可以提前對他說,稍后舞獅隊就跟著來了。
獅子拜年是有講究的,獅子先是在大門外拜,再入院子里面拜廳屋,再拜兩側的門,然后入廳堂,拜完之后就用嘴“咬紅包”。拜年結束后,主人就會招呼舞獅隊成員喝茶或吃年糕。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跟隨舞獅隊,幫撐旗或捧獅尾的布,原因是有東西吃。在那個零食不多的童年,每到舞獅那幾天,我的肚子總是撐的。但這特權不是每個小孩都有的,因為我三伯是舞獅的,所以我可以常常跟著去跑龍套。
記得有一次,我跟著舞獅隊到一個叫云底沖的自然村,中午在一戶人家里吃飯,主人熱情大方,擺了一桌子菜給我們吃,大人坐著,我站在旁邊夾菜。桌子中間有一大盤扣肉,皮炸得黃澄澄的,那可是正宗的五花肉啊,隨著熱騰騰的蒸汽散發誘人的香味。后來我才知道,這戶賴姓的人家非常好客,對舞獅隊很敬重,每年正月初四都會留好扣肉,等舞獅隊到來。而我,打那以后就喜歡上吃扣肉了。用土豬肉炸的扣肉,甘香鮮美,令我回味無窮!
舞獅的主要樂器是鼓,另外配上鑼和鐃鈸。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鼓、鑼、鐃鈸,會根據舞獅的不同動作而敲打,或高或低,或緊或松。單看鼓手的表演,已是一種藝術享受。只見獅子時而眨眼站立,四處張望,時而高高躍起,隨著鼓樂聲起舞,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藤縣的舞獅文化歷史悠久,藤縣禤洲獅隊就是一支飲譽國內乃至東南亞的農民武術醒獅隊。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