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國興 尚 遲 周 智 李 君 孫維權
(襄陽市谷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襄陽 441700)
ABCD2評分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15 d內預后的關系
蒲國興 尚 遲 周 智 李 君1孫維權1
(襄陽市谷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襄陽 441700)
目的 探討ABCD2評分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15 d內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擇TIA患者224例。以住院15 d為觀察終點,期間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患者75例為進展組,未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患者149例為未進展組。采用自行設計TIA調查表進行調查,采用ABCD2評分系統對全部TIA患者進行評估。結果 (1)ABCD2評分系統中,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隨著TIA持續時間增加,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χ2=52.847,P=0.000);隨著臨床特征加重,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χ2=42.535,P=0.000)。(2)隨著ABCD2評分的增加,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χ2=118.601,P=0.000);ABCD2評分危險分層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中,低危患者沒有進展為腦梗死,中危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為22.5%,高危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為8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600,P=0.000)。結論 ABCD2評分增加與TIA患者15 d內進展為腦梗死密切相關,ABCD2評分危險分層為中、高危TIA患者為臨床重點干預人群。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2評分;腦梗死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自身有很高復發和向腦梗死轉化的趨勢,研究顯示,約有50%的腦梗死患者起病前有TIA病史〔1〕,早期對明確診斷的TIA患者進行準確評估,對于改善TIA患者預后和指導臨床處理意義重大。ABCD2評分系統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測門診及住院TIA患者早期發生腦梗死危險性的評估模型〔2〕。目前大多數研究用ABCD2評分進行TIA后2、7、30、90 d內進展為腦梗死的評估預測。本研究探討ABCD2評分與TIA 15 d內預后的關系,并通過危險分層篩出具有高度風險的TIA患者,及時啟動適當干預措施,指導臨床決策。
1.1 研究對象 病例為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襄陽市三所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TIA患者,共224例。平均年齡(62.1±11.5)歲,男153例,女71例。病例均按照統一的納入及排除標準明確診斷。以住院15 d為觀察終點,期間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患者75例為進展組,男47例,女28例,≥60歲者5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者35例,高中以上文化者40例,已婚67例。未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患者149例為未進展組。男106例,女43例,≥60歲者10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者62例,高中以上文化者87例,已婚138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流行病學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TIA患者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臨床醫生面對面訪談式調查及查閱病歷獲得資料。主要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既往史(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糖尿病史、心臟病史、腦血管病史等)、個人生活方式(吸煙、飲酒、飲食習慣等)、TIA發作情況(發作次數、持續時間、主要類型等)、治療措施。
1.3 ABCD2評估 采用ABCD評分系統并經過適當修改,評分標準如下:A (Age):年齡,≥60歲為1分,<60歲為0分; B(Blood pressure):血壓,急性評估時>140/90 mmHg為1分,≤140/90 mmHg為0分;C(Clinical features): 臨床特征,單側肢體無力為2分,語言障礙但不伴有肢體無力為1分,無語言障礙和肢體無力為0分;D(Symptom Duration):腦缺血癥狀持續時間≥30 min為2分,10~29 min為1分,<10 min為0分;D(Diabetes):糖尿病,有糖尿病者為1分,無糖尿病者為0分。各個指標評分之后加和。根據ABCD2評分進一步將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風險程度予以分層,劃分為低危患者(0~3分)、中危患者(4~5分)和高危患者(6~7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以P值<0.05篩選出有意義的因素,以OR值及95%CI估計各因素的危險度。
2.1 TIA患者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狀況 進展組39例于入院后2 d內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3~7 d內20例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7 d且≤15 d 16例進展為完全性腦梗死。
2.2 ABCD2評分系統各指標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 將ABCD2評分系統中單項指標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進行比較,年齡、血壓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OR=0.784,95%CI:0.419~1.468;OR=0.782,95%CI:0.434~1.406),糖尿病史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TIA持續時間、臨床特征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隨著TIA持續時間增加(<10 min,≥10 min且<30 min,≥30 min),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進展組10,29,36例;非進展組82,52,15例,χ2=52.847,P=0.000);隨著臨床特征加重(無語言障礙和肢體無力、語言障礙組不伴有肢體無力、單側肢體無力),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進展組0、32、43例,非進展組37、83、29例,χ2=42.535,P=0.000)。
2.3 ABCD2評分及其危險分層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 隨著ABCD2評分的增加(2、3、4、5、6、7分),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進展組0、0、9、14、43、9例,非進展組8、32、73、29、7、0例,χ2=118.601,P=0.000);進一步分析ABCD2評分危險分層與TIA患者預后的關系,低危人群沒有進展為腦梗死(進展組0例,非進展組40例),中危人群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為22.5%(進展組23例,非進展組102例),高危人群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為88.1%(進展組52例,非進展組7例,χ2=107.600,P=0.000)。
ABCD2評分對TIA后發生腦梗死的預測價值及評分方法已得到了廣泛認可〔3〕。可用于TIA早期進展為腦梗死風險的評估和預測,其較廣泛的涵蓋了TIA后早期腦梗死發生的數個主要危險因素,并通過對TIA進行危險分層,客觀反映了TIA后出現腦梗死事件的危險程度,根據患者評分危險分層情況采取相應治療。研究表明年齡、血壓、糖尿病史是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高齡 (≥60歲)與TIA進展至腦梗死密切相關〔4〕,為不可干預的因素。高血壓是腦梗死首要、公認、獨立的危險因素,也是引起TIA進展為腦梗死的相關因素。糖尿病是一種明確的TIA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中腦梗死的危險性約為普通人群的4倍。本研究結果表明,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下引起微血管廣泛損傷,促進氧化,產生氧自由基,損害內皮屏障,引起血管壁的損害,誘導腦梗死的發生〔5〕。本研究未發現年齡、血壓與TIA 15 d內預后的關系,今后將擴大樣本量繼續深入研究。
TIA持續時間長短及發作時臨床特征與TIA患者預后密切相關,TIA發作持續時間較長的患者容易發生腦梗死〔6〕,反映了患者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嚴重程度以及側支循環障礙造成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本研究顯示,隨著TIA持續時間增加,臨床癥狀的加重,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比例增加。對TIA持續時間>10 min,出現語言障礙,不伴有或伴有肢體無力的病人要進行及時住院,嚴密觀察,采取適當干預治療。
對于TIA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僅憑單一因素進行判斷易出現低估或干預過度,按照ABCD2評分標準將幾種主要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評判,對于及早判斷TIA預后,采取干預措施起到重要作用。常新榮〔7〕研究顯示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組7 d內發生腦梗死的比例分別為3%、31%和64%(P<0.05),早期(7 d內) TIA患者繼發為腦梗死的概率與ABCD2評分之間存在線性相關。TIA患者發病后應盡早啟動ABCD2評分,進行梗死風險系數評估,快速篩查高危人群。對于大多數低危患者,僅需要門診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投入,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醫療資源。對于中、高危患者,應及時住院檢查治療,臨床醫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進行急性期處理,提高腦梗死一、二級預防效果,降低腦梗死的發生率。
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輕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年)〔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7):2092-6.
2 Johnston SC,Rothwell PM,Nugyen MN,et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92.
3 Easton JD,Saver JL,Albers GW,et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statemen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neurologists 〔J〕.Stroke,2009;40(6):2276-93.
4 林耀波,譚少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至腦梗死相關因素分析〔J〕.廣東醫學,2010;31(12):1547-9.
5 洪錫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3;20(18):11-2.
6 逯愛青.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至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4):287.
7 常新榮.ABCD2 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梗死風險的評估〔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401-2.
〔2015-12-11修回〕
(編輯 曹夢園)
湖北文理學院與谷城縣人民醫院橫向合作課題(HY2013112)
李 君(1965-),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蒲國興(1965-),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學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7)10-244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0.044
1 湖北文理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