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河
摘 要:確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民事責任,對規范和促進網絡交易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文章以淘寶網為例,從具體案例入手,分析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民事責任的內容,并針對該民事責任中存在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擔責門檻過高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立法建議。
關鍵詞: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電子商務;民事責任;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
中圖分類號:DF51 文獻標識碼: A
一、案例簡述
2016年1月7日,南京的龔女士在淘寶網某網店以3858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件羊毛大衣,然而在龔女士付款后,賣家卻一直未發貨,更讓龔女士沒想到的是,幾天后,該店鋪網頁上所有商品全部下架,店鋪客服也不再回復龔女士的消息。此時龔女士感覺自己被騙,趕緊聯系淘寶網的客服。客服表示,龔女士這種情況應該是被騙了。而當龔女士要求淘寶網賠償損失時,客服則回應稱,根據法律規定,淘寶網可以提供該商家的聯系方式及地址,但并不負有賠償責任。龔女士無奈之下,只好撥通了該商家的電話,可該電話卻始終無人接聽。龔女士只好一紙訴狀將淘寶網告上了法院。
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民事責任的分析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從該條中可以看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民事責任存在三種情形:
1.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違反法定義務下的法定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1款中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后的法定告知義務,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應當向消費者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如果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不能向消費者履行告知義務,則消費者有權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要求賠償。
2.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違反約定義務下的違約責任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除了法定的告知義務之外,如果和消費者達成了特殊約定,即作出了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例如先行賠付、七天無理由退貨等,則應當履行承諾,不能履行承諾的,將承擔違反約定義務下的違約責任,消費者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要求賠償。
3.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違反法定義務下的侵權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2款中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該條款即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明知或應知的情況下負有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這里的必要措施指的是能夠減少或避免消費者遭受損失的手段,例如強制暫停交易、凍結賣家賬號等。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需要履行該義務的前提是明知或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只有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明知或應知卻不采取必要措施的情況下,消費者才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要求賠償。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種情況下,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比較特殊,目前學界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中國人民大學的楊立新教授將這種特殊的責任形式定義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本文亦采楊立新教授的觀點,將之稱為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只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所附的條件成就之時,才承擔向消費者賠償的責任。而這種賠償責任同時還是不真正的連帶責任,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向消費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三、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存在的問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并非盡善盡美,由于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將原本應當由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的責任推給了消費者,致使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拔高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擔責的門檻,間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筆者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縮小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擔責的范圍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向消費者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便是違背了自身的義務。就上述案例而言,淘寶網實際上違背了合理審查和監管交易過程兩項義務。合理審查即淘寶網負有對賣方真實身份、商業信譽、經營資質、產品真實信息等內容的審查義務。而本案中的網絡賣家明顯并不是一位真正具有服裝經營資格的銷售者,而是一位網絡騙子,對于這樣一位騙子,淘寶網沒有審查出其交易資格的瑕疵而讓其在淘寶網開設店鋪,顯然淘寶網的合理審查義務沒有得到很好的履行。監管交易過程即淘寶網在買賣雙方的交易過程中應當扮演監管者的角色,保證交易過程合法規范。然而在本案中隨著該賣家欺詐行為的進行,淘寶網并沒有給消費者發出任何警示,也沒有在消費者權益遭受侵害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明顯缺乏對交易過程的監管。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并沒有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合理審查義務和監管交易過程義務規定為法定義務,取而代之的是告知義務,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有義務向消費者告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的聯系方式。由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賣家注冊時均會要求賣家提供相應資料,并進行審查。這就使得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向消費者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是非常容易履行的。筆者認為這種低門檻的告知義務,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自身強大的經濟地位并不對等,而將合理審查義務和監管交易過程義務排除在法定義務之外,無疑使得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擔責的范圍大大縮小。
2.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下消費者維權成本過高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該條文的內在含義即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只要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則消費者只能向網絡賣家要求賠償。所以消費者在得到這些資料后,能否順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變得尤為關鍵。由于網絡交易的特殊性,跨省交易甚至跨國交易變得日益普遍,當消費者和賣家相距數省甚至不在同一個國家時,消費者要想找到網絡賣家難度著實不小,況且網絡交易大都是小額交易,正如案例中的龔女士,其交易額僅3858元,消費者顯然不可能為了幾千元的交易額而跨省甚至出國去找網絡賣家索賠。而如果消費者選擇通過電話方式聯系網絡賣家,則網絡賣家可以輕松的以拒接電話的方式進行應對,就像案例中龔女士的遭遇一樣。由此可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中規定的有效聯系方式,在現實當中卻是有效而“無用”。而另一方面,雖然消費者個人的交易額很小,但網絡交易的數量卻十分可觀,即網絡賣家同時會欺騙數量眾多的買家。這樣就會導致出現消費者個人遭受的損失額很小,但網絡賣家累計犯罪所得卻十分巨大的情況。
3.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目的不符
顧名思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之一便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然而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1款,其實是更有利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因為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所附的條件對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而言過于寬松,對消費者而言過于“雞肋”。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條件有二,一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二是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條件一上文已經分析,網絡交易平臺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基本資料是極為容易的,而這些資料對消費者維權卻并沒有重大的幫助。而條件二在實踐中也很少會被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主動運用。這就使得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的義務與其自身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符,導致原本就處于交易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更加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的結果明顯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不符。
四、對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民事責任的建議
1.適當擴大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審查義務的范圍
目前,網絡交易平臺一般只對賣方進行簡單的身份信息審查,而對賣方的經營資質、商業信譽、產品真實信息等消費者關注的實質信息并不負有法定的審查義務。這就導致不少無良商家虛構經營資質,出售偽冒假劣產品,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由于消費者處于交易的弱勢地位,很難辨別網絡賣家的虛假信息,這就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有義務擴大審查范圍,對于提供虛假信息的網絡賣家應當禁止其注冊,已經注冊的應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以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對于沒有切實履行合理審查義務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有權向其要求賠償。
2.明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對網絡交易過程的監管責任
網絡交易平臺不僅是買賣雙方的交易媒介人,也應當成為網絡交易過程的監管人,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在買賣雙方交易的過程中,應當保證交易過程合乎規范,一旦在交易過程中出現買方或賣方違規操作,極有可能損害交易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時,應當主動介入,對交易活動進行干預,減輕交易受害人的損失。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疏于管理,未對違規交易進行監管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有權向其索賠。
3.側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在網絡交易中,消費者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制定交易規則的管理能力,相比之下,消費者經濟實力弱小,被動接受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制定的交易規則。這就導致消費者的權益一旦受到侵害,維權將變得非常困難。為了縮小地位不平等的差距,體現真正的法律公平,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民事責任中有必要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即通過增加消費者的權利,降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承擔法律責任的門檻,使得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權利與義務更加對等,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自身經濟實力相配匹,從而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楊立新.網絡平臺提供者的附條件不真正連帶責任與部分連帶責任[J].法律科學,2015(1).
[2] 韓洪今.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法律定位[J].當代法學,2009(2).
[3] 楊立新,韓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法律地位與民事責任[J].江漢論壇,2014(5).
[4] 王利民.侵權責任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本文審稿 蔣后國)